曹程林
摘 要:小學數學既是小學教育非常重要的學科,又在學生成長與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所以,對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有效構建的研究不能淺嘗輒止,要一以貫之。特別是核心素養理論的提出,一線小學數學教師更應以核心素養理論作為指導不斷探索與創新。為此,本文將結合教學實例從三個方面研究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有效構建的策略,以期幫助教師在構建高效課堂的基礎上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核心素養;素質教育;新課改;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引言:
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和創新,不僅是素質教育發展到新時期對小學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時代學生素養發展的需要,更是以核心素養理念指導學校教育發展和學生素養培養的重要過程。作為一線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從觀念、生本理念和生活化等方面入手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以此不斷提高小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的同時提高對高效課堂構建的重視程度
教師是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者、參與者、合作者,如果教師的教學觀念仍停留在過去,沒有做到與時俱進,那么教師就不夠重視高效課堂的構建[1]。而觀念和意識決定著行為,所以要落實構建高效課堂工作,首當其沖就是要教師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對構建高效課堂給予足夠的重視程度。
首先,利用核心素養理念指導日常教學。例如,教師在備課時利用核心素養理論指導工作,從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備素養四個方面入手,對教學各個環節進行設計,力求高效且過渡自然。再如,教師可以從有沒有以學生為主、有沒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沒有注意個體差異、學生存在的問題有沒有個性化的解決方法等方面進行反思。特別是高效課堂中非常關鍵的幾個問題,如重難點是否突破、學生是否掌握、如何讓學生更高效的內化所學知識等,教師不僅要對當堂進行反思,而且要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以確保其中問題能有效解決。
其次,依靠培訓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分享高效的教學經驗。組織教師參加培訓以不斷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理念悟新程度,是學校或教育管理部門的常用方法。另外,開展一些經驗交流與分享活動,也可以讓一線小學數學教師互相學習。特別是公開課、優質課中教材處理、趣味化和生活化情境創設等過程的展示,可以讓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學習更有成效,從而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二、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結合起來并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其本質是教學方式的不斷創新,而這離不開教學內容和學生興趣的結合,離不開有效教學情境的創設[2]。首先,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高效學習的前提,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不感興趣,任憑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這樣的課堂也是死氣沉沉,毫無高效可言。其次,小學生的思維還不夠活躍,尤其是理性思維能力非常欠缺,如果單刀直入式的講課,學生勢必會難以理解,這樣的學習效率非常低下。如果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前提下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快樂學習,那么這樣的課堂學習才是高效的。
例如,教師在講《長方體與正方體》時,不能單純地從理論層面進行教學,因為長方體、正方體屬于三維立體圖形,小學生的抽象思維和理性思維發展不夠充分,難以建立相應的模型。并且剛剛接觸這些新的內容時,學生對此感到非常陌生,如果對此沒有產生興趣,則教學效果不會太理想。為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將圖形直觀展示,并通過游戲的方式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及其相關內容,如棱長、表面積、體積等。這樣一來,學生在快樂的游戲中潛移默化數學知識,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并提供生活化的教學
從教學實際來看,生活化的教學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且學生課堂上的興趣能保持得更長久[3]。所以,教師一方面要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相關過程要始終圍繞著學生進行;另一方面要不斷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教學,從而讓學生的興趣不斷激發,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高效學習。
例如,教師在講《時、分、秒》時,可以將學生晚上9時睡、早晨6時起床的實際生活引入教學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作息時間算一算時間。每個學生的作息時間可能不同,但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作息時間理解所教內容,不僅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而且為學生提供了生活化的教學,這樣的學習更高效。
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首先教師要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同時提高對高效課堂構建的重視程度,然后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結合起來并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最后要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并提供生活化的教學。當然,對這方面的研究不能止步于此,應該不斷加強理論研究,并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不斷構建更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 陸建峰. 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建構研究[C]// 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科研成果匯編(第八卷). 2018.
[2] 汪偉霞. 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探究[J]. 西部素質教育,2017,3(7):232.
[3] 廖鈞宏. 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的品質課堂-學數學特色課堂構建的實踐與思考[J]. 新課程,2017(3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