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艷
摘 ?要:合唱是在相較于文化課而言,課時數更為有限的小學音樂課程中的一小部分內容,加之其對教師專業水平、及對學生歌唱聲音與寫作能力等方面的高度要求,其則鮮被當作學科重點而在實際音樂教學中得到充分的落實。但此種高雅的音樂藝術表演形式在給學生以旋律美、和聲美與情感美而培養其高尚情操的同時,又能使其受到集體主義的思想教育、增強其綜合素質,是對學科素質教育的充分實現?;诖?,本文便就“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三部曲”的話題做出分立:正確的聲音觀念與聲音訓練、基于實際學情的合唱學習、飽滿自如的情感性指揮此三大方面與環節的闡述。
關鍵詞: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三部曲”
音樂課并非是小學重點課程,其沒有正式而統一的考試,也大多沒有明確的目標與嚴格的教學計劃,音樂課程整體授課狀況尚且如此,合唱教學也便更無系統性、重點開展的可能性。但真正的合唱相較于單純的音樂欣賞而言,其更能夠對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熱愛情感、藝術素養與綜合組織進行滋養。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便完美地詮釋了合唱對于學生心靈凈化與性情培育的重要功能。而在現實的小學音樂教學中對合唱的開展,則可在有限的課時內,依循以下三大方向進行。
一、正確的聲音觀念與聲音訓練
對學生聲音的訓練是合唱教學基礎,是能夠經合唱顯示出音樂美而實現合唱教學目標的前提。但在面向聲音水平參差不齊的小學生而非專業的合唱團成員的課堂合唱教學中,則應基于基礎,只求正確而勿急求嚴謹,而讓學生逐步去學、去轉變。具體則體現在呼吸、聲音的統一及音準與節奏等方面。
例如,歌唱的原動力即是呼吸,優美的聲音音質與音準等皆以正確的呼吸方法為基礎。對此,我則引導同學們采用了這樣的練習方法:上身保持直立,兩眼平視前方,雙肩放松,挺胸收腹,用口鼻慢慢平穩地吸氣,為此,我還形象啟發道:在吸氣時想象在聞花,吐氣時想象在緩緩地用嘴吹蠟燭上的火苗,讓它晃動但不熄滅等。在聲音的統一性鍛煉上,我則讓同學們改變用脖子喊歌的習慣,而在唱歌時把聲音放在“小腹”上輕唱,并想象著太陽穴和眉心間形成直線相交的點,在點上發出自然放松的聲音等。除卻此,我還會加入從“U”開始、繼而漸次過渡至“a、e、l、o、u”的一些練聲曲,以基本達到連貫、流暢的指標。加之對其音準、節奏感等方面的訓練,這皆將堅實地奠定之后歌曲合唱的基礎。
二、基于實際學情的合唱學習
音樂合唱課絕不等同于合唱排練課,后者的合唱主體大多為對合唱感興趣或者有此方面專長的人,且具有一定的排練目的,所有需要精益求精而亦能忍受枯燥和艱苦。但合唱課面對的則是音樂與唱歌水平參差不齊、音樂與合唱興趣不一的小學生,基于此實際學情,教師則當從興趣入手,并遵循由淺入深的規律,進行由易到難的合唱練習,以為了培育學生音樂素養、引導其進入美妙的音樂世界、而并非為了合唱而合唱。
例如,為激發同學們的合唱興趣,我則經常給其欣賞一些中外著名合唱團演唱的作品或者童聲合唱作品,還有諸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令人震撼的學生合唱視頻等,以使其感受到在合唱形式下的樂曲美、旋律美與和聲美,以產生想要學習、參與進合唱活動中的欲望與興致。除卻此,在具體的合唱學習中,我則會先選擇一些深受學生喜愛的獨唱歌曲采用輪唱形式來讓其進行演唱,如此,則將初步鍛煉其與其余同學、其余聲部相共同協作的意識與能力。在按照此形式的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后,我則會選擇一些簡單但動聽的兩聲部作品,以在一節課的學習結束后真正收獲到由合唱與樂曲本身帶來的快樂,從而更增其合唱興趣。且在低聲部與高聲部練習中,為避免作為主旋律的高聲部將旋律感不強的低聲部的影響,我則先引導同學們學唱低聲部,而后則是高聲部。如此基于學情而循序漸進的學習將亦促進同學們合唱水平的漸次提升。
三、飽滿自如的情感性指揮
除卻面向學生的對其聲音的訓練與基于實際學情的合唱引導學習,教師作為合唱的主導者與引領者則亦應充分發揮自身通過合唱指揮促成合唱有效配合的作用,即合唱教學對于教師自身的要求之一則是具備正確且契合歌曲思想感情與意境的游刃有余的指揮能力。
例如,為能夠實現正確指揮各種拍子的基礎目標,我則認真學習了教材中關于各種拍子的指揮圖示和劃拍方向,并通過課外查詢進行了關于歌曲起拍、呼吸、收拍等指揮手勢的補充。除卻此,為具備音樂化指揮的能力,對于每一首合唱歌曲,我皆會將其思想情感、速度、力度、風格及輕重強弱變化等理解透徹并進行整合與自我理解,以努力使指揮亦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成為能夠有效指揮并感染學生情感化合唱、促進其對于歌曲美與合唱美進行深入感知的力量。
合唱作為一種高雅的音樂藝術形式對于學生的審美素養、精神境界、綜合素質等具有有力的促進和提升作用,而當成為小學音樂課程的重要內容,而當從文化課程邊緣、音樂課程邊緣處將其重拾并真正重視起來。
參考文獻:
[1]陳宇陽.讓合唱之花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綻放[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214-215.
[2]石勝蘭.淺談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如何開展合唱教學[J].學周刊,2019(3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