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摘 要:地理科目是高中生需要學習的一門基礎性學科,能夠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了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生態環境遭到了較為嚴重的破壞,地理學科改革也將人地協調觀念及學生環保意識增強加入到核心素養培育目標中,教師在探究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地理教學中,要能夠從學生人文素養和環保理念切入,創新多樣教學方法促使地理教學目標實現。
關鍵詞:高中地理;有效教學;方法探究
新課改的深入推進促使高中地理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外,還要能夠有效培育和強化學生資源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環保意識的觀念,在高中這一關鍵的認知形成期,教師為了促使學生養成正確的環保意識,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切入開展地理課堂教學。
一、創設教學情境,培養人地協調觀的意識
學生人地協調觀是要以地理知識的事實性和原理性為基礎,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根本,并參與多種教學活動來獲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局限于地球和地理知識的表面,而是要與時俱進,創新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興趣的同時讓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從感性上升為理性階段,從而培養學生對人地協調觀的意識,將課堂重點知識掌握得更加牢靠。
例如,在學習《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一課時,為了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的意識,筆者給學生創設了教學情境,并成功引入課堂內容:多媒體展示西北荒漠化景觀,云貴高原的石質荒漠化景觀,以及西北地區嚴重的草場退化景觀之后,提出問題讓學生分析導致這些景觀產生的原因。經過交流和思考,學生們將這種景觀的產生原因總結為以下兩個方面,其中一方面是自然原因:土質疏松,降水量不足,植被的覆蓋率低,坡度大地表物質不穩定。另一個方面是人為原因:濫砍濫伐,不合理的耕作。通過這一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提取出有價值的信息,之后引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從而將知識進行遷移,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素養,促進學生的成長。
二、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豐富學生相關情感體驗
單純的口頭講解和黑板板書是蒼白無力的,通常無法讓學生真正地對環境問題感同身受。所以,高中地理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和技能,從而能夠巧妙地運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手段,將地理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再通過圖像、動畫、影片等形式呈現和展示給學生,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帶給學生真實的、多樣化的外部感官刺激,優化學生感性認識,豐富學生對環境問題情感體驗,進而充分調動起學生內在保護環境的動機。
例如,在教授《森林的開發和保護》時,森林肆意砍伐的問題一直是社會的焦點問題,雖然人們都知道森林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在經濟的發展層面上,人們不得已對森林進行砍伐。以前段時間發生的地球之肺在燃燒這一事件為例,大火對地球之肺燃燒了長達一周的時間,數以萬計的生命死于大火之中,筆者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們播放了大火侵蝕后的地球之肺的景象,原本是綠色的海洋、動物們的天堂,一夜之間,卻成了人間煉獄。通過這一事件,筆者讓學生們思考地球之肺被破壞后,對人類能夠造成哪些影響?在學生們思考的過程中,逐漸刺激了學生們的外部感官。所以,筆者通過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了學生內在保護環境的動機。
三、進行綜合的地理考察,幫助學生提升地理素養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才具有深刻性,才能夠將意識和觀念真正轉化為具體的行為。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僅僅對學生展開地理知識的教學,還要能積極拓寬視野、拓展范圍,開辟第二課堂以引導學生進行綜合的地理考查,從而幫助學生全面提升其自身的地理素養。
以《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為例,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為了彰顯學生主體地位,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合作探究規劃實地考察活動計劃,為了保證活動可施行,筆者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制定活動時間、活動形式、活動目的、活動具體實施方案,預期成果等內容,并按照計劃組織學生實地考察當地的水資源利用情況,在考察過程中,以小組形式行動的學生拍攝了多張水資源污染照片,詢問了當地可利用水資源的分布情況以形成客觀數據,并對當地水資源在科技和生產力帶來的作用等做了相關調查,在有效全面的考查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不僅是素質教育理念背景下核心素養的充分體現,也是當下我們國家倡導的綠色發展觀的彰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從創設教學情境,培養人地協調觀的意識;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豐富學生相關情感體驗;進行綜合的地理考察,幫助學生提升地理素養等方面著手,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的同時強化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并促使其將環境保護付諸行動。
參考文獻:
[1]郭新.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08):65.
[2]丁佐明.淺談新課標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的兩個方面[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2(1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