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玥
摘 要:快節奏的生活使“微”字漸漸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主體,從長篇小說到微小說,到微博140字能講述一個故事或是心情。許多領域都出現了類似的發展。緊跟時代潮流,結合新時代的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內容,我校開展了學科融合的微電影特色課程,結合了音樂、美術、信息、語文等學科。畫面是微電影的基礎,是導演向觀眾敘述故事發展的主要方法,探討電影與繪畫之間的聯系,用美術語言講故事。
關鍵詞:微電影;美術語言;特色課程;畫面構成
科技時代的發展,視頻逐步走上歷史舞臺,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據了很大部分,現代生活中我們不再僅限于看文字,更多的是使用手機、上網、看視頻、看書看雜志等,其中視頻發展尤為突出,這些年新興起微電影及各大平臺制作的短視頻,這些新的視頻形式受到年輕人極大的追捧。
一、取景與構圖
所謂電影的美其實是指繪畫美,在固定的畫面內最大限度地表現出作者想法,美術作品是一種靜態的美,一個瞬間就能說明一個故事。在拍攝前先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想為觀眾展示什么?這個問題或許有些突如其來,對于完全沒有拍攝微電影經驗的高中學生會感覺到茫然。那么換一個問題,如果你是校園報紙的攝影師,你需要拍攝一張跳高運動員的照片,你會選擇哪一個瞬間?是助跑?是起跳?是躍桿?還是落地?相信大部分人會選擇躍桿的瞬間。由于微電影是依靠視覺元素,更是一種連的視覺講述。如何在十分鐘內講明一個故事,表現導演的想法,能講出故事重點,又不會使故事變得特別拖沓和冗長?這點需要參考語文老師在作文課上強調的內容,寫作文一定有一個切入點,并能把人物或者是事件寫的特別的飽滿。導演在取景上就必須要考慮到在觀眾的眼中他只能看到一個矩形,在這個矩形中上演的故事,哪些是你想讓觀眾看到的,哪些是你的重點。根據筆者課前讓學生準備的照片來看,大部分學生認為只要景色與人物等能出現在取景器內就可以了。其實我們可以營造處更深層次的畫面,即在二維的熒幕上表現出三維的空間。課堂上以英劇《傲慢與偏見》為例,分別講述大遠景、全遠景、中遠景、中景、特寫、大特寫等鏡頭。通過案例的分析以及學生小組討論,學生發現該影片每一幀截取出來都可以是一幅完整的畫面,這也就是該影片為何如此吸引人的原因,能夠體會到微電影與繪畫美的關系。
二、色調與光線
色調是美術語言的基礎,但微電影和繪畫還是有很大的區別。首先,在單幅繪畫中我們很容易統一色調,而微電影由于場景會不斷切換,想要統一色調還是比較復雜。其次,色調是個很復雜的內容,課堂上教師在講解時盡量做到簡化。雖說學生從中學就打下基礎,只是未考慮到在實際拍攝操作中的現實問題,使用色調知識起來缺乏靈活性。課堂上以學生喜愛的動畫片《帕丁頓熊1》為例,展示劇中多次出現布朗先生一家在餐廳里的場景。布朗先生終于接納帕丁頓成為家庭的一份子時,整個餐廳的色調是溫暖的黃色,猶如陽光撒入讓人內心充滿溫暖。當帕丁頓決心不再給布朗先生一家添麻煩而離家出走時,家里人因小熊的離開每個人都內心復雜,餐廳立馬陷入灰白色的氛圍。同一個地點,不同的色調給人帶來的內心感受是不一樣的,觀眾的心情會隨著色調的變化而變化。除了氣氛的渲染,色調還可以體現出人物個性,對導演表現的人物性格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還是遇到非常多的困難,例如選景、道具等,大部分學生要改變視頻色調都是依靠軟件調色,沒有考慮到拍攝的原始視頻的色調,軟件調整后就會造成很多部分出現顏色失真,使觀眾缺失了影片帶入感。
遇到此問題時,為學生提供的解決方法為多利用光線。例如高2021屆學生拍攝《黎明》,在昏暗的場景中感到前途迷茫的小明采取側光表現,若隱若現的表情表現出小明內心的糾結和掙扎;小明在與幻想中的引路人——“神”對話時,“神”形象采用的是逆光處理,增加了“神”的隱秘感;當小明終于想開了后,光線由側光變成了正面補光,使人豁然開朗。《黎明》微電影整個電影都處在昏暗環境中,對于色調的要求不是特別強烈,導演采用了不同位置的光線,塑造出不同人物形象,以及小明心情變化前后的對比,是目前較為成功的拍攝案例。
三、留白與延伸
在詩詞或是國畫當中很講究意境美,許多東西不會直白地躍然紙上,拍攝微電影也是如此。根據以往五屆學生的拍攝題材來看,學生熱衷于拍攝懸疑、恐怖、青春校園這三類題材。這三類題材均有看破不點破,需要觀眾去想象的部分。例如高2019屆學生拍攝《消失的獎杯》(懸疑片)中,大家費盡心思再找的獎杯一直未曾出現;高2018屆學生拍攝《柒月半》(恐怖片)中,那個一直跟隨著主人公的黑影究竟是好是壞;高2018屆學生拍攝《春天的熊》(青春校園片)中,兩顆懵懂的心有沒有走到一起。這些都是導演為觀眾留下的小懸念,需要由觀眾自己補充。高中生有一個很大的特征就是想突破別人對他們還是孩子的定義,總是在小小年紀展示出一份幼稚的成熟,總是把“你們不懂”掛在嘴邊。對此,我們是要摒棄傳統觀念,仔細的審視他們的作品。在電影節頒獎的準備階段,音美信組的老師會把學生的作品反復看,在此過程中不難發現學生其實很有想法,他們經常喜歡用一些留白的方式,例如恐怖片最后的戛然而止,青春片中關于青春的念想,引導觀眾去看去想。鏡頭中能表現的故事是一部分,鏡頭外的故事就需要觀眾踩著導演的腳步自己走下去,仿佛就是一個分叉口,每個人都有對結局的不同的猜測與看法。
課程的時間是短暫的,但與學生的討論是無法畫上句號的。筆者在這幾年的課程中對微電影也有了新的認識,微電影是用美術語言講故事,用信息技術手段豐富故事,用音樂情感烘托渲染故事。畫面不是直白地放在取景器內,而是要求導演結合美術畫面的特點,運用美術語言,把最精彩的畫面展示在有限的屏幕上。微電影課程充分體現出高中美術課改的要求,將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即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五大方面與生活、科技、發展緊密結合,也為學生提供了更高更廣的平臺。
參考文獻:
[1]孫玲,丁寧,馬闐,侯琳.影視片創作基本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2][英]羅伊·湯普森,[美]克里斯托弗·J·鮑恩.鏡頭的語法[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公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