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將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教學聯合起來,需要英語教師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覺悟,以課程思政為基本載體,充分發揮英語學科的特點,充分認識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發揮英語學科的育人功效。本文分析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的必要性,并且著重研究了課程思政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策略。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學;策略
一、課程思政的定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 。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的必要性
大學英語課程在高校里屬于公共基礎課,課程量比較多,這就為在英語教學中實施思政教育提供了很好客觀條件。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會涉及到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其中包括意識形態、西方世界的價值取向等,這些都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到達思政教育的目的。目前單靠高校的思政課程所起到作用還有有限的,有些學生對于思政課上顯性的授課方式興趣不高,而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外語教學中,反而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同時因為大學英語課時較多,也能擴大思政教育的覆蓋面。由此看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課程的建設與改革迫在眉睫。
三、課程思政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策略
(一)對教學目標進行重新定位
大學英語課程盡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但在實際教學目標設計與定位中存在一些問題。 盡管近年來相關教材越來越重視教學內容的選取與目標設計,但部分還是將精力局限在語言教學或跨文化交際教學范圍內,并未兼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因此,相應的教學目標中對能力目標的要求沒有很好地體現思政教育的導向。 我們應該對這種課程思政的思想進行深入的研究, 對外語類課程教學目標重新定位,在教學目標中設計更新的德育目標,比如培養學生謙虛、好學的品格;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做事認真的良好作風;培養學生主動溝通及團隊協作的精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勇于創新、專注目標的精神等。 如此,在英語課程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是課程思政在外語課堂建設中的具體落地,是推動社會思想政治教育高效化的重要手段。
(二)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
在大學英語授課時除了學習指定教材的內容之外,還增加國外報刊媒體輿論對中國問題的報道以及中美兩國國情、重要會議文獻資料翻譯、解讀。改變原有的授課模式,增加用英語報道中國的內容評述,開展辯論討論與師生互動環節,引導學生正確閱讀負面文章,比較對同一國際事件的不同評價,尤其是同一事件中外有不同結論,變消極為積極,對有爭議的問題不回避。此模塊旨在促進學生外語水平提高的同時,增強學生就思政材料發表自己觀點的思辨能力和對我國主流觀點立場的理解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加強了學生思想政治意識。
同時,還布置學生學習英文版的習近平總書記等國家領導人講話等時政內容,作為加強思政教育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抓手。大學英語課程每周兩課時,教師選取國外報刊媒體涉華輿情輿論等相關內容補充到課題教學中,并根據所選主題開展課堂辯論討論。教師選擇十幾篇中文時政類文章,主要研讀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十八大以來的中央文件以及黨和國家的重大政策等方面文獻的英文版、人民日報社論或時評等。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當代社會、對接國家戰略,在潛移默化中加強核心價值觀教育。
四、結語
大學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應該遵循教育教學的規律,并能結合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英語教學中和思政教育中。大學英語學習是學生了解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有重要的意義。大學英語課程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另一方面能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有其獨特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對整個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芳.論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外語教學[J]. 思政教育,2018(35):77.
[2] 王巖. 外語院校特色思政體系構建的探索和實踐[J].青年發展論壇2017(3):40.
[3] 劉曉華. 高職外語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J].教學實踐研究,2018(24):228.
[4] 張嘉倫. 淺論“課程思政”視角下在外語教學中提升文化自覺與自信 [J].甘肅高師學報,2018(23):85.
[5] 宮慧英,孫峰.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海外英語,2016(1):36.
[6] 咸靜,李文燕. 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英語教學的改革探索. 2019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研討會(貴陽會場).
作者簡介:
朱明瑛(1982-)女,浙江杭州,漢族,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講師、研究生,主要從事語言學,教育學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