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玲梅
摘 要:數學這門學科本身計算量比較大,對學生們的計算能力要求也比較高。因此,培養學生計算能力要從小學就開始著手,從最基本的數學計算夯實基礎。我們在課堂上可以利用對比、糾錯、記數、遞進等多種手段方法進行數學計算的練習,逐漸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學習習慣,為以后的長期學習打好基礎。
關鍵詞:練習 小學數學 計算能力
在長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我們會經常運用到計算,可以說計算就是數學的靈魂。但是我們發現現在的學生在計算方面存在很多問題:計算準確率不高、計算速度太慢、個人態度漫不經心……這些都十分不利于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而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養成習慣樹立正確觀念的黃金時期,我們要從小學開始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最簡單的就是從計算練習入手,學生做好練習才能鞏固知識、熟悉解題思路和技巧,簡化思維過程真正愛上數學。本文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簡要論述:[1]
一、對比,理解算理
計算最重要的一點是怎么計算,但是弄清楚“為什么這樣計算”也十分重要,這就是所謂的“算理”。學生們了解了算理就能知道為什么要這樣計算,從而把握計算的本質,簡化計算的過程。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做一些對比練習,在對比中找到算法的本質,令算理算法和諧統一。[2]
例如:在講授三年級上冊“周長”一章節時,我先給小朋友們講述了周長的概念,要計算和測量出一個封閉曲線一周的長度,我們以長方形為例:開始時小朋友們都是先測量出一個長a一個寬b,然后將其相加,也就是按照C=a+b+a+b這樣的計算順序,我們可以發現長方形的長都是a,寬都是b,有兩條長兩條寬,因此我們可以計算一條長加寬的長度a+b再算出二倍就是長方形的周長2(a+b)了。這時有同學提出我們也可以分別計算長和寬相加即2a+2b,不管什么先后順序最后算出的周長都是一樣的。
學生們只要掌握了算理,就是掌握到了計算的根據,從而進行深層次的思考,看一看練習題目是否還可以利用其他的算法更加簡便地得到正確答案。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好引導作用,讓學生主動分析自主探究,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再恐懼計算題而是敢于尋找簡便方法。
二、糾錯,逆向推理
在學生計算的過程中會犯不少錯誤,這時我們可以從錯誤的答案入手反推回去看與題目要求是否一致。顯然錯誤答案是得不到正確的結論的,因此,學生們在逆向推理的過程中反思到自己之前解題思路中存在的錯誤和偏差加以糾正,今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例如:在講授四年級上冊“除法”一單元時,我們以路程、時間和速度為例子,小明從家到學校有1000米,他每天需要步行20分鐘,那么他走路的速度是多少呢?有同學計算采取了1000×20,這樣算下來他每天步行的速度是20000米/分鐘,但這個結果是正確的嗎?我們帶入到原來的已知公式中:路程=速度×時間,顯然與我們計算的答案不符,而且這樣的速度聽起來也非常匪夷所思。因此,我們應該采用1000/20=50,這樣才能得到正確結果。由此引申出除法的含義,讓學生學會區分乘除計算。
我們鼓勵學生將自己的錯誤記錄下來進行糾正,以前犯過錯的地方是自己容易忽視的地方今后需要多加注意,而別人犯錯的地方自己也有可能存在同樣的錯誤更應該警醒自己。這樣一來,不斷糾正錯誤反思思維的過程中學生的運算能力得到了加強,更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三、記數,減少環節
數學是一門非常靈活的學科,因此在計算時會有很多簡便方法。我們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記住一些特征性的、常用的數字,今后在遇到相關運算時就能減少很多運算環節,簡化運算的過程來節約解題時間。但記數很容易發生混淆的情況,因此教師需要強化訓練。
例如:在講述五年級上冊“倍數與因數”一單元時,剛開始我們采取倍數羅列的形式讓學生觀察某一個數的倍數是怎樣的,接著我們發現5的倍數末尾數字都是5或者0,2的倍數都是偶數,即末尾數字為0、2、4、6、8,那么3的倍數有什么樣的特征呢?剛開始學生們很難分析,我進行了一步步地引導他們發現3的倍數每一位上的數字加起來是三的倍數,比如201這個數,個位、十位、百位的數字加起來等于3,是3的倍數。這樣一來在做題時分析倍數的過程大大縮短。
學生們記住常用的數字和結論以后,大大簡化了計算的難度,節省了不必要的計算時間,這樣一來將更多的時間分配到其他運算當中去,提高運算效率和數學成績。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手段減少數學運算的環節,以此維持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四、有坡,逐層深入
學習要由簡到難層層遞進,學生們熟練掌握了基礎知識以后需要做一些強化提高練習,只有敢于挑戰有難度的題目才能獲得進步。老師在分配練習題的時候要注意坡度引導,讓學生一步一步加強計算能力,有所收獲才能保持激情繼續努力學習,敢于迎接新的挑戰。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圓柱和圓錐”一單元中的體積計算時,首先我們先分析比較規則的圓柱體,它的體積可以利用底面積乘高得出,即V=Sh,熟練掌握了以后我們思考圓錐的體積如何計算呢?這時我拿出兩個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容器,向圓錐里面注滿水,然后把圓錐里的水倒入圓柱中去,發現三次正好可以將圓柱裝滿,于是我們提出一個假設: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時有學生提出如果圓錐很大圓柱很小這個結論是不成立的,得到補充條件: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1/3,得到圓錐的計算公式為S=1/3Sh,多出幾個題目加以練習。
在題目的設置上教師需要費一番心思,既不能太簡單達不到提高效果,又不能設置得太難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我們按照一定的比例設置難易,學生們先解決簡單的問題,再通過思考可以解決一般的問題,最后通過交流探究解決困難程度的問題,循序漸進取得進步。
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塑造學生會更有效果,教師在數學練習方面下功夫才能真正培養好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僅要讓學生理解算理,更要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學會使用簡便方法來減少數學的繁雜復雜程度,數學對于學生而言將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做題模式,而是一種主動探究式學習,以此逐漸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參考文獻
[1]龍友昌.新課標理念下如何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3(30):12-12.
[2]童潔.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J].才智,2018(2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