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澆 馮莉梅
摘 要:在融入了素質教育理念之后,小學數學教學開始嘗試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變教師主導為學生主導,增多學生在課堂中的自我表達機會,以培養其學科綜合素養。在眾多新型教學模式中,小組合作學習為許多學科教學帶來了新動力,小學生可以在與同齡人的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學習靈感。為探尋現代小學數學教學的最佳方案,本文針對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進行探討,旨在為讀者提供思路。
關鍵詞:小學教育 數學教學 課堂教學 合作學習 教學模式
“合作”一直都是學習交流的主要形式,只不過在過去的小學數學課堂中,合作的雙方是教師與學生,并且教師是合作的主導方,因此學生并沒有知識表現形式方面的選擇權,長期處于被領導的地位。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合作的主體是學生,小學生可以以自身的需求為出發點,在與組內成員的交流中,針對自身的弱勢進行短板補足。但合作學習質量的影響要素十分復雜,稍有不慎就會使得課堂教學走向低效,小學數學教師應針對目前暴露出的問題改善小組合作模式。
一、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參與合作的主動性不足
就目前而言,許多小學數學教師出于對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考量,通常不愿意選擇讓小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以講授式為主[1]。在這種情況下,小學生很難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合作中也會不自主地依賴他人,不愿發表自己的看法,導致班級內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普遍參與度不高。
2.課堂合作學習內容流于形式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區別于傳統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其對于知識的展現形式顯然不同于傳統教學,不論是概念的導入還是問題的理解流程都應具備獨特的風格[2]。然而許多數學教師在布置小組合作任務時并未考慮到這一點,任務內容流于形式,對小學生思維啟發的指導作用收效甚微。
3.合作學習時的課堂紀律松散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許多教師為了避免自身對學生的干擾,確保學生能夠在心態舒適的情況下進行討論或實踐,通常不會去關注學生在合作學習時的每個細節,只在合作結束后對學生的成果進行驗收[3]。在這種模式下,有些小學生就會由于自身自律能力的不足而“渾水摸魚”,在理應學習的時間里“開小差”,進而導致課堂紀律的松散。
二、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分析
1.合理劃分小組
學習小組劃分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最關鍵的準備工作,組內成員是否能順利配合,是否具有向心力等因素都可直接影響到小組合作的效果。為了保證小組劃分的科學性,教師需摒棄以往隨機劃分或是根據座次劃分的方法,要指導班級內的座位有時只是以學生的身高進行排布的,于學習能力方面并沒有什么指導意義。在確定劃分方案前,小學數學教師應以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為基準,將數學領悟能力高與數學學習存在障礙的學生均勻地分配到每個小組中。或是在每一章節的教學開始之前,依據該章內容特點重新劃分小組。
例如,在學習“大數”這部分內容時,其中一些大數表達規則是記憶性內容,需要學生在粒結構進行一定練習才能掌握。這時,教師就可為每個小組分配一個口齒清晰的學生作為組長,讓該學生為不能順利寫出億以上大數表達法的學生挨個講解技巧,并協助教師糾正組內成員在練習時暴露的錯誤。
2.明確學習任務
在保證了小組內成員組合的科學性后,小學數學教師也要為學生分配合理且具有啟發性的學習任務,讓小學生的目光從課本知識上向外延伸,在探索任務結果的過程中不斷擴充學習內容。在設計任務構成時,教師可先將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作為任務的主線,并按照由簡入難的順序設計彼此之間有內在聯系的題目,讓小學生在完成前一個問題后自覺將注意力集中在下一個任務上,降低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疲憊感與無趣感的幾率。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比較”相關內容時,若是教師直接為學生布置“根據教材內容掌握分數大小比較方法”的任務,學生是無從下手的。為了避免任務過于籠統,教師可將這條主線任務分解成數個小任務,第一個任務可以是“復習分數的概念”,隨后在接上“約分的概念”,最后是“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讓小學生在明確的任務目標指引中循序漸進地掌握相應知識。
3.培養合作習慣
合作能力是當今社會選拔人才是非常注重的一種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的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就可開始培養小學生合作思維,協助學生逐步建立起合作精神。在組織小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時,教師可引入一些動手的活動。
例如,在學習“計算工具”相關內容時,教師可讓小學生自帶計算器與算盤等常規的計算工具,讓其在合作學習時用計算工具去驗證計算法則。相較于計算器來說,算盤在生活中不算常見,除了部分小學生參加過珠算的興趣課程外,大多數小學生是未掌握算盤的使用方法的。此時,教師就可為每個小組分配一個會珠算的學生,讓該學生帶領組內成員進行珠算學習,讓學生們動手操作,并逐漸培養合作習慣。
4.融洽師生關系
受國內文化氛圍的影響,小學生對于教師通常抱有敬畏的心理,在教師面前總是會不自覺地產生緊張等心理,害怕讓教師看到自己的缺點。小學數學教師若想與學生建立融洽的關系,在日常教學中像朋友一般相處,就需要讓本班學生放棄這種負面情緒。一方面,教師應照顧到小學生脆弱的心理,對小學生建立較強的忍耐力,在學生犯錯時避免發泄自身的憤怒情緒,以冷靜自持的態度對待學生的錯誤;另一方面,在評價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時,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及時任務完成度不高,也要多鼓勵學生,并幫其分析任務失敗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職責學生的不用心。
結語
綜上所述,小組合作這一新興的教學模式在實際運行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小學數學教師需保持警惕,在課堂上對學生主動性不足、合作內容流于形式與合作紀律松散等問題進行改善。首先,合理劃分小組是開展有序合作的前提,教學數學教師一定要在成員的組合上保持客觀態度;其次,教師要嚴謹調整合作學習任務的細節,確保其與學生能力相符;同時,小組合作學習除了讓學生學習知識外,另一重要功能是培養學生的合作習慣;最后,不論何時教師都要讓學生信賴自己,在彼此之間培養融洽關系。
參考文獻
[1]任海艷.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效性[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2):42.
[2]趙艷輝.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29):129-130.
[3]趙鵬志.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