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摘 要:問題既是驅使學生展開一切學習與探索活動的源泉和動力,同時也是聯系師生雙邊情感的最佳紐帶。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引發學生認知上的沖突,進而使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自覺投入到對數學知識的研究與探索活動中。下面,本文就對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方法做些探討,旨在進一步激活數學教學活力,促進有效課堂的構建與生成。
關鍵詞:問題情境;高中數學;趣味;生活;探究
在應試教育理念支配下的高中數學課堂中,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教以學生更多的知識與解題技巧,教師通常采取的是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而忽視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和主體性的發揮,這便嚴重僵化了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而更無從談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對此,教師應盡早從“教教材”的誤區中走出來,并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來引導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運用過程,以此來豐富學生的學習和情感體驗,從而切實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一、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于高中生而言,他們對于一門學科的學習同樣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且更加傾向于將學習融入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氛圍或場景中,而非通過機械地背誦和記憶來掌握所學知識,具體到數學學習亦是如此。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之初,教師不妨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及需要,通過趣味性問題情境的創設來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使學生在一個相對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對新知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從而為有效課堂的構建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合情推理”這部分內容之初,我對學生說道:“有一個富翁想吃蘋果,便讓仆人去買,并告訴她要大的、甜的。到了果園后,園主說:‘我這里的蘋果都是甜的,你嘗一個看。仆人說道:‘只嘗一個怎么行呢?我要一個一個嘗,甜的就買回去。同學們,你們認為這樣做對嗎?如果你是仆人,你會怎么做?”這一頗具趣味性的問題一經提出便引發了學生的積極思考,待學生自由闡述了自己的想法后,我順理成章地引出了新課——《合情推理》。如此,通過在課堂教學之初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不僅激活了學生的學習思維,而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便為有效課堂的構建奠定了基礎。
二、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誘發學生學習需要
長期以來,高中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一直都是以應付高考為目的,教師也通常只是一味地向學生進行課本內容的講授和灌輸,而割裂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系,這便導致學生無法在已有的數學認知下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刻理解。對此,教師應重新建立起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以此來誘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
在教學“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時,為誘發學生的學習需要,我創設了如下情境:“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從某水庫閘門到防洪指揮部的電話線路發生了故障,這是一條10km長的電話線路,每隔50m有一根電線桿,維修工人需要爬上電線桿進行故障測試。如果沿著電話線路一小段一小段地查找會很困難。同學們,如果你是維修工人,你會怎樣解決這一問題?”之后,我給了學生適當的時間分組討論,并讓各組負責人表達了本組的觀點。如此,通過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不僅喚醒了學生的生活體驗,誘發了學生的學習需要,而且還使學生初步體會了二分法的算法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
三、創設探究式問題情境,發展學生學習能力
鑒于數學學科極具抽象性和邏輯性的特征,單憑教師一味地枯燥講解,非但不能令學生快速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甚至還會在極大程度上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抵觸和厭惡情緒。此時,若能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發揮主體作用,不僅可以充分挖掘學生的數學潛能,而且還能夠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提升。
在教學“隨機事件的概率”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人做10次投硬幣實驗:在離桌面相同的高度將一元硬幣自由落下,并由組長記錄實驗次數和硬幣正面朝上的次數。之后,我向學生引出了“頻率”和“頻數”的概念,并通過匯總各小組的實驗數據,制作了一張“投硬幣實驗數據分析表”。接下來,我向學生提問道:“正面頻率欄和累計正面頻率欄的數據有什么變化規律和不同之處?由上面的統計數據表格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如此,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既挖掘了學生的數學潛能,又發展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勇于革新傳統的教學觀念,并在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熟悉問題情境創設的多種形式,使學生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變“苦學”為“樂學”,變“學會”為“會學”,從而構建出高質量、高效率、高收益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趙梓希.“情境—問題”教學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7,34(04):119-121.
[2]王娟.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數學問題情境[J].中國校外教育,2017(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