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士媚
摘 要:生態課堂背景下“學困生”是每一所學校、每位教師都必須面對的工作。如果每所學校、每位教師真正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發展的話,如果每所學校有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辦學理念的話,“學困生”轉化工作無疑是教育者必須俯下身子要做好的事情。
關鍵詞:生態課堂 學困生 落到實處 全面發展
生態課堂背景下每一個數學老師都應該尊重所有學生的人格,允許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存在,根據不同學生學習的需要,創造一些能夠引導學生自己主動參與的育人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對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所有學生都得到有力的發展。對做好農村小學第一學段數學“學困生”轉化工作,是每一個在一線的數學老師需要解決的重大事情。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在校大多數學生的家長在外打工,迫使他們成了“留守兒童”,例如本班的劉夢馨同學和楊樹勝同學,他們的父母終年在外省打工,父母給予他們學習上的關注很少很少,平時與爺爺奶奶在家,他們的家庭教育、家長輔導就等于零了;還有一些同學的家長在周邊打工,白天不回家,例如本班的趙佩林、秦劍英、方榆娜、陳攀峰等等,他們的家庭教育、家長輔導也等于零了;而有些同學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嬌生慣養,天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們極度缺乏動手、動腦的機會,造成了這部分學生在數學低學段的學習十分吃力,根本跟不上正常的教學步伐,從而造成態度上的消極,興趣上的不濃厚,缺乏自信心;還有幾個同學是單親家庭,例如班上的李穎同學、楊朕睿同學,他們的父母都離異分別組成新的家庭,對他們數學學科的學習也不關注;他們上課沒有精神,這樣就導致了怕寫作業、怕考試,缺乏獨立地去思考,更不會去努力學習,也沒有刻苦鉆研的想法和能力。這些學困生具體表現為:第一、書寫不認真;第二、基礎知識沒有掌握好。所以本校的“學困生”問題很大、很多;加上近幾個學期從外校新轉入的學生逐漸增多,他們的學習情況參差不齊,不得不成了數學老師最頭疼的問題。[1]
通過以上研究發現“學困生”形成原因分析如下:1、社會原因:板橋小學是一個農村小學,學生來源于農村山區和壩區,已有的知識基礎較差。2、家庭原因:農村學生的家長素質普遍要比城區的素質低的多,教育沒有方法;有的家長對自己子女嬌生慣養,包庇和縱容,放任不管;有的家長則是無理可講,動不動就是打罵,家庭沒有溫暖和安全感。導致這些學生在學習沒有興趣,行為上不文明等等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3、學校教育和老師原因:學校為了抓成績,所以就要對學生學習成績要求很高,這樣就經常批評、指責,這樣又導致這一些學生失去了自信心;4、學生自身的原因:學生自身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努力學習的想法,還有些學生思想上理解上產生了偏差和誤區,對學校的教育和家長的教導產生逆反心理,更嚴重有對立情緒,不想接受老師和家長的引導,沒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2]
根據這些情況筆者從如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研究:
1.對第一學段數學“學困生”進行動態管理。為每個學困生建立個人檔案,內容包括“學困生”個人資料、家庭情況,老師轉化工作的實際記錄、學習成績記錄表及成績變化統計表。老師根據“學困生”個人案例情況隨時改變自己的方法,并對產生的結果做了記錄。
2.主要是對農村第一學段數學“學困生”的跟蹤分析,弄清他們學習吃力的原因,針對原因,個別學困生進行有針對性輔導,也就是單獨輔導。
3.對農村第一學段數學學困生進行像朋友一樣的友好溝通。溝通是心理輔導的主要途徑,在老師和學生溝通中,全面地了解、評價學生,以鼓勵的語言為主,主要是讓他們樹立起自己的自信心;在與家長的交流時要全面地了解他們家庭的實際情況,為轉化學困生達成共識,與家長攜手合作;達到目的,在學生與學生溝通中,提高他們的自我意識,以榜樣示范法,激起學困生的學習動力。
4.交給農村第一學段數學“學困生”學習的方法。根據“學困生”的學習情況,改變“學困生”的學習方法,例如告訴“學困生”你們做到課前認真預習、課堂中專心聽課、課后認真復習、要積極動腦和動手去實踐。使“學困生”由“能學”變為“會學”。
5.筆者不斷實踐,不斷更正,不斷完善轉化第一學段數學“學困生”方法,以形成一套轉化學困生的理論。[3]
6.對農村第一學段數學“學困生”的練習出現的問題及時檢查反饋,及時輔導和及時訂正,必須做到面批面改,從而使“學困生”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4]
7.鼓勵農村第一學段數學“學困生”大膽提問。第一學段數學學困生雖然知識掌握不好,問題有點多,他們不敢表現自己,最怕說話,最怕提問,或許也不會提問。有人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學中,第一學段數學教師應提倡不懂就問,提問者最光榮。不管問題有多么簡單,只要自己不懂就問,任何人沒有資格譏笑你們。消除了學生的膽小心理,為他們提問掃清障礙,使他們提高自信心,這也是本人多年的教學得出的經驗。
8.對農村第一學段數學學困生輔導工作落到實處。重視第一學段數學學困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不能使新知識變成疑點。教育者提倡“笨鳥先飛”。對第一學段學困生的輔導工作只有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達到同樣的目的。數學教師只有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針對學困生作業中存在的錯誤及時給予輔導,重點在對學困生解題思路的指導、學習習慣上的指導,專門為他們設計一個錯題收集本,將錯誤的練習再做一遍,對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對每一個知識點必須做到一步一個腳印,做到當天問題當天清,決不留到明天解。
9.對農村第一學段數學學困生實施三大政策。政策一, 作業上的“減負”。為了更好地實施轉化,在學困生作業難度上宜淺不宜深,作業量上宜少不宜多,對學困生的作業批改采用優先、當面批改的原則,一旦發現問題,及時改正。政策二,課堂上的“優惠”。第一學段數學學困生在課堂上參與度不高,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應創造條件,潤物細無聲的給他們展示的機會和平臺,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回答問題優先,操作活動優先,板演優先。課堂上,只要他們有丁點兒能力,就給他們平臺,這樣能最大程度的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也鍛煉他們積極參與的膽量,既鞏固了知識又增強了自信。政策三, 評價上的“優惠”。對學困生的評價不管是課堂上還是作業上都以鼓勵“學困生”戰勝自我為宗旨,只要與之前的他相比有起色,就給“優”并給予相應的物質鼓勵,讓他們體會到只有努力就會有希望。
農村第一學段的數學老師應面向所有學生,尊重和關心每一個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這是素質教育的目標之—。在農村的小學生中,有極少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有恐懼感、認為數學難學、怕學,如何激發這些“學困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掌握一點學習數學的方法,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標,是一個非常實在和等待解決的問題。而數學是一門具有科學性、嚴密性、抽象性的學科,小學生學好數學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那些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的學困生,在一般人眼中就是學習差、思想差、態度差、習慣差的學生,似乎什么都差,是“不可雕的朽木”,作為老師如果忽視對他們的教育和轉化,不但對他們的成長不利,而且會影響到班級的整體成績,也會影響到其他學生的正常學習。因此,隨著課程改革和全區創建“生態課堂”的不斷深入,在農村小學第一學段數學教學中抓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第一學段數學學困生因為多方面的原因沒能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學,基礎的不扎實,成績的不理想,獨立性的缺乏、自信心的缺失和學習目標的不明確,為了應付考試,只得背著沉重的包袱。因此,作為農村第一學段的數學老師要注重這類學生的轉化工作,正確地對待他們,有意識地“偏中”,這不僅是追求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矯正他們不良的心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戚秋芬.轉變學困生個案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04)
[3]劉永強.淺談溺愛型“學困生”成因及教育引導對策[J].學周刊,2018(03):39-40.
[4]孫艷艷.學習困難學生個案研究[J].科教導刊.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