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署景
摘 要:我國自古至今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幫助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師最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小學是學生的啟蒙教育階段,為學生的一生奠定了基礎,小學語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開闊學生的思維空間,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傳統文化,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將文學素養滲透到教學中去,培養學生成為新時代需要的人才。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學素養;滲透
前言
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社會各界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要求越來越高,傳統文化越來越多的被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結合小學實際情況,制定能夠滿足學生需求的教學方案,采用合理的方式,將文學素養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活絡學生的思維。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現其中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導致文學素養的滲入教育不能夠很好地實施下去,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本文主要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學素養的滲透進行分析。
一、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形式單一
小學語文課程的順利開展,對于學生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通過對語文知識的深入學習,掌握多方面技能,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但是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不夠,注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對思維能力的培養,成為了一種“死讀書、讀死書”模式,這種教學方式比較落后,沒有順應時代的發展,文學素養的滲入不夠,教學效果不夠理想,沒有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
(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
要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對于小學語文教師的能力的要求也會相應升高。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結合實際課本內容,進行必要的拓展,同時還要保證學生能夠理解課堂內容,這個工作相對比較難做。更多的小學教師過分依靠教學導案,按部就班地講述教材中的內容,拓展內容相對較少,缺乏趣味性,課堂氛圍不夠活躍,沒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種狀態下,學生們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對于知識的掌握也顯然不能達到要求。
(三)教師缺乏兒童文學素養
相比于中學、大學,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相對比較靈活,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為主,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更多展示小學生感興趣的東西。這也要求教師具有兒童文學素養,指導學生的興趣所在,利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小學管理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對語文老師兒童文學素養的培養,沒有對老師進行一個體系化的考核,教師也常常不夠重視自身兒童文化素養的提升,是教學活動中的弊端。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學素養滲透的意義
(一)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
要實現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學素養的目標,就首先要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對于學生文學素養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需要從多個方面提升自己,豐富自己的教學技能。同時,還要教師對兒童文學素養有更多的了解,完善教學方案,將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融入教學活動中,滿足小學生的學習需求并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徹,切實落實小學語文教學目的,提升小學生的文學素養水平,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提升小學生的文學素養
教育改革之后,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打造全能型人才。文學素養滲透進小學語文教學中最主要的目的是提升小學生的文學素養水平,傳統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小學生的思維模式,填鴨式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在這種教學模式之下,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會更加活躍,學生的思維不再被限制,以渴望知識的態度來學習,從被動學習的狀態轉變為主動學習,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學生的文學素養得到了提升,思維方式以及創新能力都會有所變化,會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不再拘泥于老師的思維模式,學生的發展前景也會有無限的可能性,這是小學語文教學所追求的狀態。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學素養的滲透方式
(一)轉變教學模式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行各業都在轉變生產方式,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升生產效率,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也應該積極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學生創造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以及廣闊的展示空間,寓教于樂,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小學語文教學不僅是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更重的是對學生精神的培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在學習兒童文學的時候能夠逐漸有一個比較成熟的思維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教學模式的轉變是將課堂以老師為主體過渡到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通過對知識的拓展、融合讓學生更加容易地接受兒童文學。
(二)情境創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教材中更多的貼近于學生的實際生活或者童話故事等,對于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是非常有幫助的。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情景劇表演、朗誦等形式,讓學生參與進來,在實際的表演過程中會對文本內容有一個更深層次的了解,也更容易理解文本精神。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相關的視頻,如動畫短片、MV等等也能夠讓學生融入情境之中,幫助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課外延伸,擴展學生知識面
小學語文課本上的教學內容比較有限,若只是循規蹈矩地按照課本知識來完成教學活動,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沒有太大幫助。但是,從課本內容擴展的知識相對比較廣泛,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課外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例如在跟學生講解歷史文化的時候,不能單一的將某一方面,還要將與之相關的歷史背景與課文有機地連接在一起,促進學生知識學習的完整性,并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結語
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起著積極地推動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應該重視自身兒童文學素養的培養,用積極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有機地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學素養滲入地積極意義。擁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可以幫助學生全方面的看待問題,提升學生獨立自主能力。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學素養的滲入能夠很好地實現語文教學的真正意義。
參考文獻
[1]于新亭.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J].才智,2018(27):69.
[2]張歡歡.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探析[J].好家長,2018(24):108-108.
[3]王柏玉.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教育現代化,2017(19):253-254.
(作者單位:廣西南寧市上林縣鎮圩瑤族鄉佛子小學龍貴教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