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偉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越來越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也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而語文的習作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習作是小學階段學生需要必備的一種技能,可以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發展和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習作課堂教學
在小學語文的學習中,對于習作能力的培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以及寫作能力,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而傳統教學方式的運用往往不能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得到充分激發,學習積極性難以得到充分調動,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會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
一、導入生活內容,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教師在進行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可以為學生導入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內容,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實踐能力的提升,將實際生活中的內容運用到習作學習中,可以使學習的內容更具真實性和親切感,將生活中的內容引入習作課堂也可以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寫作學習提供豐富的素材,與此同時,能夠打破課堂教學的限制,教師講授的內容不僅僅局限在課本中,學生的學習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拓展,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更加真切的感受,進而在寫作時就會將此時產生的情感生動、真實的運用到其中,使得自身的寫作內容更富有層次性。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貓》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們有沒有觀察過貓是什么樣子?學生在聽到教師的問題之后就會進行熱切的討論,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帶領學生一起觀察貓的性格、貓的神態等,學生在觀察之后可以對貓的習性有大致的了解,為今后的寫作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今后的寫作中,學生不會對學習過的知識進行生搬硬套,而是在了解其中的具體內涵之后在進行加工利用,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在今后創作的內容更生動、形象,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水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二、培養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挖掘和整合能力
就小學語文教材而言,它是按照單元進行劃分,并且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標題,教材中的內容選擇主要是以學生的特點和需要為具體導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教材中給出的已知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和詳細劃分,在劃分的過程中要對寫作的主體進行認真的整理。這種方式可以促使學生在進行寫作訓練時具有一定針對性。每個單元保持著獨立,同時又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教師可以在講授完一個單元內容時,對其內容進行提煉、挖掘,進而實現學生寫作主體的升華,在挖掘和整理的過程中教師除了向學生講授教材中的知識以外,還可以對知識進行有效拓展。以小學五年級上冊為例,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我愛閱讀,第二單元的主題是月是故鄉明,第四單元的主題是生活的啟示,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對內容進行深入的挖掘,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之上,再讓學生對其進行拓展,這種教學方式的運用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以及解題能力。
三、加強對學生習作手法的培養
在學習進行習作時,在多數情況下只是將自身內心的真實感受寫下來,而不是將自身觀察到的內容在思考之后得到的結果寫下來,這種情況的出現導致了學生的習作內容都大體相似,缺乏一定的新意,長此以往學生的習作能力無法得到提升,自然而然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也因此被打消,最終導致學生的習作質量越來越低,影響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來積極改善這一問題。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拓展自身的閱讀量,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湯姆索亞歷險記》、《魯濱孫漂流記》、《寄小讀者》、《有老鼠牌鉛筆嗎》、《四弟的綠莊園》、《我要做好孩子》、《狼王夢》等書籍,這些都是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內容,并且學生在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將優秀的文章摘抄下來,為今后的習作打下良好基礎,同時也可以對文章中的內容進行仿寫,提升自身的習作經驗,進而實現習作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當前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背景下,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對學生整體文化素養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自身天性的釋放來達到促進學生創新思維提升的這一目的。例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冊課程《稱象》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在現在讓你們稱象會選擇什么方法?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學生會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大膽的猜想和假設,進而使自身的創新思維得到有效發展。
五、結束語
總之,在習作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積極轉變自身教學理念,創新自身的教學,促進學生綜合水平的不斷提升,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呂秋平. 基于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習作課堂教學探究[J]. 語文課內外,2018(10):105.
[2]齊丹麗.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下的習作課堂教學實踐分析[J]. 語文課內外,2018(14):183.
[3]蔡雪芬. 基于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習作課堂教學實踐[J]. 好家長,20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