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鳳
摘 要:針對高校英語尤其是大學英語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現狀的熱點問題,本文通過梳理和分析中國知網2015-2019有關大學英語教學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狀的文獻,探討近五年大學英語教學是否仍然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問題。通過文獻分析發現:近五年來,大學英語教學雖然在融入中國文化方面有所改善,但是學生仍然普遍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狀,跨文化交際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數學生無論在書面或口語表達方面仍然不能準確流利地表達、表述中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英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統一,影響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需要廣大一線教師和研究者繼續加強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研究,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中國文化失語;現狀;跨文化交際能力
1 引言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以下簡稱“指南”)是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精神制定的。該指南確定大學英語的課程性質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其中,人文性是大學英語課程重要任務之一,對學生要進行跨文化教育,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大學英語課程要充分挖掘豐富的人文內涵,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2 中國文化失語癥
失語癥本是一種醫學專業術語,是指人在大腦受到損傷后出現語言障礙的情況,完全喪失或部分喪失用語言表達思想、口語以及書面理解的能力。
“中國文化失語癥”是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從叢教授于2000年在光明日報上首次提出的概念。從教授認為我國英語教學多年來“對于作為交際主體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基本上仍處于忽視狀態。”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大多數學生并不能運用英語準確、流利地表達或介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往往出現結巴英語或啞巴英語的情況,這種現象類似于醫學上的“失語癥”,即“中國文化失語癥”,也有不少研究者稱之為“中國文化或母語文化缺失現象”。而這種“中國文化失語癥”的現象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 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用本族語與非本族語言之間進行交際的能力,也指與任何語言和文化背景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不僅包括國際文化交際的能力,而且包括跨種族交際、跨民族交際以及同一文化圈內不同群體之間的交際的能力,包括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教育背景等人之間的交際能力??缥幕浑H是交際雙方雙向的交際,因此,當中國人與外國友人進行國際交流時,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有關中國文化(如中國武術、美食、節日民俗、中華文化、中國宗教哲學、自然文化景觀)的話題,這就要求當代大學生必須要具備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的表達能力,避免出現交際雙方文化失衡的現象。
4 “中國文化失語癥”研究現狀
自2013年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以來,翻譯題被認為是最難的題目類型。改革后,原單句漢譯英調整為涉及中國歷史、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段落漢譯英。四級段落翻譯長度為140~160個漢字,六級翻譯長度為180~200個漢字。作為學生備戰指揮棒的四、六級考試,翻譯題型調整的其中一項重要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中國文化素養,改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近幾年,有不少研究者對大學英語“中國文化失語”進行廣泛調研,調查現狀,分析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也有不少一線大學英語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或教學模式融入中國文化,大學英語“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有所改善,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自從2000年從叢提出中國英語教學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后,國內眾多一線教師或研究者對此現象進行廣泛的調查和研究,積極探索“中國文化失語”的原因并嘗試運用各種方法和途徑改善這一文化交流失衡現象。時隔20年,中國的英語教育尤其是大學英語教學是否還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大學生是否能夠在口語或書面表達方面準確而流利地介紹中國文化?筆者擬以文獻梳理的方式,通過分析中國知網自2015—2019年近5年有關大學英語中國文化缺失現狀的文獻,探討大學英語教學是否還普遍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的現狀,以便為今后進一步分析原因和探尋解決措施提供前提條件。
筆者在中國知網( CNKI)期刊欄目上,搜索2015年至2019年近5年的文獻,輸入主題“大學英語中國文化失語現狀”進行檢索,檢索文獻共計19篇,輸入“大學英語中國文化缺失現狀”,共計8篇,輸入“大學英語母語文化缺失現狀”共計1篇,并從中選擇與本文主題密切相關的文獻進行梳理和分析。
2019年,邱春滟對山西師范大學300名大二非英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測試,要求受試者用英文準確地表達包括中國武術、美食、節日民俗、中華文化、中國宗教哲學、自然文化景觀等中國文化術語,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大學生使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能力遠不盡人意”。
2018年,武紅霞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非英語專業學生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大多數學生在地區風俗習慣、唐詩宋詞、民族樂器與民族樂曲部分的回答都不理想。狹義文化考查部分,非英語專業正確率只有56%。從翻譯表達的整體水平來看,非英語專業學生不能較好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同年,王爽以湖北省某高校200名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包括英語專業學生40人,非英語專業學生160人,采用試卷測試和問卷調查形式,其目的是檢測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通過分析調查結果發現,不管是英語專業還是非英語專業學生對中國文化英語詞匯并不熟悉,表達能力存在困難,未充分了解自身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
2017年,時俊霞通過有測試卷、問卷調查和訪談等調查工具對在山東英才學院就讀的2015級198名大學生進行了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測試和關于中國文化語現狀原因的問卷調查,并對8名大學英語教師進行了調查問卷的填寫和訪談。調查結果顯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癥是存在的。
2016年,杜薇以沈陽工程學院200名非英語專業學生和10名大學英語教師為研究對象,采用學生調查問卷、測試卷及教師采訪問卷的形式調查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失語現狀。分析結果顯示,超過67%的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節日以及人文風俗相關的詞語,句子和文章無法進行正確、順利地翻譯。在與國際友人進行跨文化交流時,也顯得力不從心,無法有效的介紹和宣傳中國文化。另外33%參與問卷的同學雖然能夠以書面的方式翻譯或表達中國文化相關內容,但是卻無法在真實的場景用英語進行此類交流。
2015年,周紅和王薇也認為大學英語存在中國文化缺失現象,并對此現狀展開相關分析和研究。周紅根據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建議從教材、教學及考試入手,解決中國傳統文化缺失的問題。王薇通過分析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失語的現狀和影響,探究解決本土文化失語的對策,以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增強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5 結語
通過梳理分析2015至2019(具體為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研究大學英語教學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狀的文獻發現: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在融入中國文化方面有所改善,學生表達中國文化的口語和書面表達能力有所提高,但是整體上仍然普遍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的教學現狀,跨文化交際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數學生無論在書面或口語表達方面仍然不能準確流利地運用英語表達、表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英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統一,影響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大學英語繼續普遍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的客觀現狀亟需廣大一線教師或研究者繼續從事大學英語“中國文化失語”地研究,從理論和實踐方面多方位、多角度、多模式地探索形成文化失語的深層次原因,并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切實提高跨文化培養教學效果,真正實現大學英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 王書亭,吳易曦.“中國大學英語教育”的學科地位及建構論略——從《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談起[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02):87-92.
[2] 劉麗華,戴慧琳,黃振定.英語專業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癥分析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8(05):42-46.
[3] 黃毅.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缺失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15):175-177.
[4] 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外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 報,20001019.
[5] 樂瓊,Chauhan Ashok Kumar.淺議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0(08):68-69.
[6] 邱春滟.新時代視角下非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癥”研究——基于山西師范大學的調查[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07):88-89.
[7] 武紅霞.高校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失語”現狀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8,9(03):105-106.
[8] 王爽.“中國文化失語癥”現狀調查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科技視界,2018(06):79-81+112.
[9] 時俊霞.非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現狀調查及成因研究——以山東英才學院為例[J].農家參謀,2017(22):105-106.
[10] 杜薇.非英語專業大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現狀研究[J].企業導報,2016(05):87-88.
[11] 周紅.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缺失現狀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5(07):161-162.
[12] 王薇.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失語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亞太教育,2015(34):109.
[13] http://edu.sina.com.cn/cet/2013-08-19/09443923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