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娟
摘要: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演進與社會流動分化的加速,基層社區由原本穩定、互知互信的熟人社區,轉型為高度流動、陌生、分化的多元重構的新社區。在基層的社區治理實踐中,存在居民的社區參與意識不高、“社區共同體意識”難以形成、居民缺乏社區主體性意識等問題。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對基層社區的社會生態系統進行深入解讀。換言之,在外部已經提供了積極的政策措施與理念倡導的情況下,社區發展的理念與策略能否實現,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能否形成,其根源在于基層社會生態系統。
關鍵詞:社區;基層社會治理;生態系統
“社會治理創新”是近年來各級政府面臨的重要課題。從傳統的“管理”轉向“治理”,意味著要改變由政府單一主體擔任社會管理責任的模式,逐步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治理的格局。要實現上述格局,需要滿足如下前提條件:在政府的政策措施方面,需要政府對基層社會治理給予高度重視,并出臺具有現實性與可行性的政策措施,有力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進展;在基層社會主體與關系結構方面,基層社會發育相對成熟,有能力參與及承擔基層社會治理的各項活動。這要求成員有一定的共同體意識與治理理念、基層社會行動主體有足夠的自治能力、基層社會形成有序的信息與資源交流渠道等。這其實對于目前全國多地基層社會而言,是需要經歷某種程度上的“社區再造”的;在這個過程中,要提升居民社區意識,形成社區參與理念,匯聚社區資源,提升治理能力。上述思路蘊含著社區發展的理念,體現了社區發展的策略。
1社區社會生態系統重構的目標
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社區治理需要以社區發展為基礎;社區治理的困境需要以社區發展為應對策略。在社區治理的實踐中,我們要重構的社區社會生態系統,是能夠實現社區發展的社區社會生態系統,是能夠讓社區自治落到實處的社區社會生態系統。社區社會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制度環境、文化背景與資源條件下,由社區居民與各類組織形成的、具有一定關系結構的復雜系統。社區發展理念下的社區社會生態系統需要有如下發展目標:在社區行動主體上,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完善業委會等業主自治組織,形成多元主體行動主體共同參與社區治理的格局。社區行動主體有較強的社區自治能力。
在社區關系結構上,改變社區居民彼此疏遠的局面,形成相對密集的居民關系網絡。促進社區成員之間的人際溝通,發展社區居民之間的互惠關系,提升社區居民的熟悉度與信任感,重建社區社會資本。在社區組織架構上,形成地域內各類相關組織的合作模式,建立社區資源流通與匯聚的渠道,形成社區治理的合力。在社區價值理念與制度規范上,居民形成社區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在共識的基礎上達成社區治理的制度規范。社區制度具有現實性、可行性,對社區自治發揮實際作用。
在社區資源供應上,資源來源多元化,資源總量較充足,資源供應方式包括自主供應與外部供應。即在上級政府經由街道提供社區治理資金的同時,社區組織、社區居民也能相互成為資源的供應方,為社區治理盡自身的一份力量。具有上述社會生態系統的社區,是富有活力、彼此支持、共同發展的社區。
2基層社會生態系統重構的路徑
2.1構筑社區鄰里信任網絡
當前許多社區治理矛盾的發生與治理無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鄰里之間缺乏一種“熟人社會”下的基本信任。人口的異質性與流動性強的特征導致鄰里間的社會交往基本處于低頻率、低互動、低互信的狀態,這種社會聯結與社會交往下的社區治理失去了“熟人社會”的柔性治理特征,形成了一種剛性脆弱的社會聯結,失去了內群調解的功能,使得許多內群矛盾與沖突外群化,形成群體內部的緊張狀態。社區鄰里與信任網絡是我國城市社區自治的基礎性社會結構,是社區居民培育自治組織能力以及社區利益相關者參與社區治理的有效途徑。社區鄰里與信任網絡的構筑,要在社區鄰里之間形成一種平等性、同質性、小規模和頻繁性的社區互動。社區居民之間長期、頻繁的互動與溝通,有利于形成一種社區鄰里信任網絡,為居民搭建一個相互平等、合作與互助的平臺。社區鄰里與信任網絡的合作與互助是一種普遍的互惠,這種普遍的互惠把自我利益和團結互助結合起來,能有效避免機會主義和搭便車行為,有利于引導居民關注公共事務,投入公共活動。
2.2改善社區資源供應
民本主義的社區發展理念并不意味著政府與社區管理部門對社區放手不管,恰恰相反,由于基層社區常常涉及社會服務的供給,政府與有關部門需要給予足夠的資源支持。要改善社區治理的狀況,提升社區服務的水平,需要擴大資金等物質資源的供應總量。與此同時,采用靈活的資源供應方式、基本服務與特色化項目運作相結合的資金給付標準,激發社區工作者與社區居民開展特色社區活動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此外,通過更大范圍內組織合作網絡的建立,例如建立社區與企業、學校、醫院的合作網絡,促使更多的組織資源在社區內外流通,提升社區社會生態系統的活力;通過資源共享、多方合作,提升社區治理的成效。社區發展理念引導下的社區社會生態系統建設,也主張社區自身的資源動員與循環運用。出入相扶、守望相助是傳統社區自然形成的非正式規范,時至今日,鄰里互惠仍然具有天然的優勢,值得現代社區進一步發揚光大。社區成員的異質性也帶來了資源的多樣性,通過精心設計的社區鄰里互助項目,可以充分挖掘社區內部蘊含的資源,讓居民在享受社區服務的同時,也能成為資源的提供者、社區服務的供給者。如此一來,居民的社區參與度自然提升,社區歸屬感與共同體意識自然形成。
2.3整合居民的話語權威與意見領袖
社區的社會整合需要整合各種關鍵資源和力量以形成一種社會溝通與整合的機制。每個社區的老居民通常對居住地的附著較為緊密,對老環境下的生活方式較為堅持,老鄰里間的情感互動較為持久。社區在人的層面上的整合應當充分發揮退休老人的作用,征求該群體的態度與意見,形成有話語權威、意見領袖型的群體領導者或領導群體,發揮其在社區居民人群中協調整合的能力,穿針引線地整合居民中的中青年及老年群體在各自富有經驗和才能的領域發揮作用,引導居民群體形成較為積極的社區參與理念、社區認同情感以及較強的社區凝聚力,發揮老年意見領袖在與街道、社區、物業、開發商等外群的群際關系中的互動溝通作用,代表居民群體及業委會保障自身權益并爭取更多有利于社區發展的外部資源。
3結語
總之,基層建設與社會治理,從結構與功能兩個維度因應了社會建設的時代命題,通過治理實體建設和治理關系重構,從關系優化與功能展演的角度豐富了社會建設的內涵及理路。
參考文獻:
[1]李迎生.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89.
[2]劉功潤.作為共同體的城市社區自治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12:82.
(作者單位:山東省諸城市南湖生態保護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