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江慧 呷絨拉姆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推進,許多高效教法出現又湮滅。情境創設的教學方法自存在以來一直很受教師和學生的歡迎。問題情境的創設符合小學數學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特點進行高效的課堂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和引導學生高效學習有積極意義。基于此,本文從創設趣味性情境;生活化情境;梯度式情境三個方面對問題情境創設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討論。
關鍵詞:問題情境;小學數學;數學教學
雖然現在教師們對于情境教學的意識比較強,幾乎每節課都有情境教學的體現,但是存在與有效是有很大區別的。情境教學并不是為了體現課堂的豐富性而存在的,而是為了增加知識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不能僅僅用來體現自己教課的完整性,而是將數學知識加入到情境中體現出來,讓學生對數學學科產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并且能夠在情境開展高效的學習活動。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注重問題的“可接受性”
因為情境創設是為了學生對理論知識更加容易理解,所以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以及學生能否接受,此部分為問題情境創設的基礎要素。“生活化”的情境,可以達到讓學生接受的基礎目的。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就是情境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并根據教材內容進行適當調整,使之適應數學課堂的教學。
例如,教師在教學“100以內的加法”一課時,就運用了生活化的情境創設方法。因為學生對于抽象的直接理解較為困難,所以教師舉例:“甲乙兩人在森林中采摘野果,甲采摘了六十棵杏,乙采摘了三十個蘋果。他們兩人高高興興回家的路上,開始商量,兩人一共采摘了多少,你能幫幫他們嗎?”學生開展討論并進行計算。學生們經過討論和計算,總結出“利用小棒擺出來”、“利用豎式算出來”等多種方法。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了100以內列加法算式的方法,和利用豎式計算中滿十進一的算法優化。此外,教師為了讓學生練習100以內的加法,還為學生列舉了兩種動物壽命之和是多少等實際情境。學生對于生活中可以見到的情境的舉例,容易接受教師從情境中引出的問題。在幫助了學生有效學習和計算訓練的基礎上,積累了教師在進行有效教學實踐過程中對問題情境運用的經驗。
二、創設“故事”情境,注重問題情境的“趣味性”
小學生的年齡普遍偏低,這樣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學生愛好游戲性質的學習活動。在教學中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是刺激學生主動學習的最佳教學思路和教學方式。加之實際上,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故事本身就容易產生興趣。以故事式的問題情境,將新課知識引入教學課堂,可以利用故事的趣味性,激發學生想要進一步了解故事細節的欲望。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的特點,利用趣味性的故事情境,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
例如,教師在教學“認識圖形”一課時,就運用了生活化的情境。教師利用生活化的故事情境進行課程知識導入:“鎮上有一個斷案如神的黑貓警長,一天張爺爺得病了,他一直擔心自家后院里的草沒有除掉,幾天之后,張爺爺身體恢復了回到了后院,發現有人幫自己割除了雜草。張爺爺請黑貓警長幫助他找到這些好心人,黑貓警長在地上發現了這四個工具留下的印記……我們來看一下屏幕,這幾個印記是什么形狀呢?”經過辨認和學習,學生對于長方形、正方形以及圓形有了初步的認識。故事式的情境讓學生對故事產生興趣,隨之對課程知識的出現也隨興趣的推動而進行了認識和學習。趣味性在故事情境中有所體現,也助推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體現了教師對于問題情境的運用,充分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實現了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創設“梯度式”情境,注重問題的“層次性”
即使是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有時部分知識對于學生來說也是較為困難的,不能直接理解的。這就需要學生利用數學思維進行知識的學習?!疤荻仁健眴栴}情境的創設,可以讓教師幫助學生將復雜的問題分解為不同的小的、簡單的問題。梯度式情境的運用在減輕學生學習壓力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層次性,促進學生養成數學思維。
例如,教師在教學“萬以內數的認識”一課時,就利用了梯度式的情境創設。如“小明喜歡收集多種類型的動漫卡片,但是不同種類的動漫卡片的個數不同?!苯處熃璐饲榫?,向學生展示了一百以內的數,以前以內的數,和一萬以內的數。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從較小的一百內的數的組成,開始正確的讀和寫。逐漸遷移到一千以內的數和一萬以內的數。學生通過梯度式的思考,意識到了問題的層次性,對本課知識的學習也沒有感到困難,同時進行了高效的理解和學習。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要達到有效教學甚至高效教學的目標,就要從學生的學習要求出發。結合課程知識特點和學生的基本特征,合理利用問題情境,讓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理解、計算訓練和高效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的同時,積累教師的有效教學經驗。
參考文獻:
[1]劉靜.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J].中國農村教育,2018(24):85.
[2]宋玲.探析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J].中國農村教育,2018(2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