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芹
摘 要:一體化教學與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有所不同,一體化教學側重于實踐操技能的訓練和綜合職業素質的培養,這樣更能為社會輸送專業型技術人才。但是經過調查我們發現,部分老師雖然知曉一體化教學的重要性以及作用,但是對于如何進行一體化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如何盡可能滿足學生需求,卻沒有好的辦法,對此本文就以《儀器分析》這門課程為例,就如何進行一體化教學展開探討。
關鍵詞:一體化教學;儀器分析;教學應用
社會的高速發展對老師和學生都是一種考驗,老師需要考慮如何教學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才能滿足學生需求;學生需要考慮如何學習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能更好的掌握專業技能,在雙方的共同作用下,教學模式務必要做出改變;為適應時代需求,一體化教學應運而生,所謂一體化教學是將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進行整合,以生產任務為典型學習任務,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但是老師和學生對如何適應新的教學模式感到困惱,本文就以《儀器分析》這門課程為例,提出以下建議。
一、講述相關原理以及儀器,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若想對學生進行一體化教學首先需要老師根據教材內容,講述相關的儀器,以及使用原理,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能力,增強學生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為接下來的實訓教學,提供便利條件。
例如老師在進行《紅外吸收光譜法》的相關教學時,老師可以告訴學生,這種方法又被稱為紅外光譜法。老師可以告訴學生他所使用的儀器是紅外吸收光譜儀,對于這個儀器,老師可以就它的特點以及結構進行講解,紅外吸收光譜儀特點有:應用廣,不受樣品相態的限制,樣品少可回收,不足是,不能產生紅外吸收峰的物質不能鑒別;其結構有光源,樣品室,單色器,檢驗器,放大器,在老師介紹完相應儀器之后,可以對紅外吸收光譜法進行講述,老師首先講解定義對不同波長的紅外吸收峰進行分析,同時老師可以告訴學生,物質是由不斷振動的原子構成,分子吸收紅外光線發生能級躍遷。不同化學鍵吸收的頻率不同,可以根據這些對物質進行相應的定性分析,也可以針對峰的位置以及吸收強度對物質進行定量分析。同時老師還可以告訴學生分子震動以及轉動能量不是連續的,且分子越大,紅外光譜越多。通過類似的講解,幫助學生理解相應的理論知識,同時老師還可以講述其他的內容,例如電位分析、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等等,概括相應的知識,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
二、老師實行一體化的教學,通過實訓加強運用能力
在學生對相應的理論知識有所了解之后,老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相關的實訓教學,通過相關實訓,讓學生知曉自己的不足,及時的查漏補缺,同時根據實驗,增強自身的知識運用能力,結合實驗現象,了解相關知識的本質,達到理論與實踐能力雙提升的效果。
例如老師在講述完《紅外吸收光譜法》相關教學內容后,學生對理論知識有了一定了解,老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操作相應的儀器,記錄相關數據,學生經過操作相應的除濕機,更換相應樣品倉干燥劑,利用計算機開始初始化以及儀器檢測。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學生應該注意設定每次實驗分析參數,至少進行四次背景掃描,制備樣品并對其進行測定,隨后借助紅外光譜儀對相應的物質進行測定,然后老師根據實驗現象提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如:“如何測試儀器正常工作?液態相和固態相測定有什么不同?”學生經過討論最終的初結論,同時也經過實驗操作,知曉了具體的實驗步驟,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印象。通過實行一體化教學,通過實驗加強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三、鼓勵學生參加頂崗實習,增強知識運用實踐能力
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真正滿足社會需求,只有真正去相應的崗位進行實習,才能了解崗位工作能力,才能真正知曉自身的不足。所以老師在學生掌握了相關的操作技巧時,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參加崗位實習,通過崗位實習增強知識運用以及實踐操作能力,真正到達一體化教學的目的。
例如老師在學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之后,可以提供學生相應的操作崗位,讓學生真正的進行崗位實習,通過一段時間的實習后,了解相應的崗位需求,以及崗位職能,根據自身情況調整學習方法,同時老師也可以讓學生在實習階段書寫相應的實習報告講述相應的實踐技能以及崗位要求,在進行相關的書寫報告過程中,老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實習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式,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情況實行分層教學,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提高整體的教學效率,從而達到一體化教學的根本目的。
綜上所述,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實行一體化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運用能力,也能夠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老師還應該及時掌握學生情況,鼓勵學生頂崗實習,讓學生了解具體的崗位內容,切實提升綜合能力,及時的滿足社會需要,為社會提供專業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吳科.《儀器分析》教學中一體化教學策略初探[A].教育理論研究(第九輯)[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1.
[2]程闖.淺析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