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送
摘 要:閱讀向來都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項目,教師平時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最多。在實踐過程中也一直在不斷地進行探索新型的閱讀教學法,收獲了顯著的成效。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些閱讀方法的應用并未產生預料中的效果。這與教師平時總是習慣采用一種教學方法有很大關系,讓學生產生疲勞感。鑒于此,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探討通過多種教學策略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現狀;閱讀能力;策略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在新課改的支持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具有不可忽視的改革成效,讓閱讀課堂煥發出新的面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同一種教學方法的運用也暴露出了缺點,如果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進,就會成為制約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主要障礙。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有必要重新審視現有的閱讀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在現有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使其更加符合新時期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滿足其個性化的閱讀學習需求。
一、引導學生精讀文本,分析字里行間的深意
閱讀教學最關鍵的環節就是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注重帶領學生通過精讀課文來深層次的解讀文本,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前的備課過程中,盡可能查閱更多的資料來解讀課文,做到深層次的理解,這樣才能完成更好的教學設計,出現最好的教學效果,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在教材解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突出重點,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選擇好突破重難點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從文章整體的結構入手,分析作者的寫作思路、表達方式及思想感情。然后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進一步理解關鍵詞句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認真體會關鍵詞的情感色彩,然后能夠學會運用這些關鍵詞進行組詞造句。如在《晏子使楚》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針對課文中“從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讓學生自由討論它的意思。有學生表示十“敬重、敬佩”的意思。然后問學生可不可以將“不敢不”換成其他什么詞語?有學生回答說“不得不尊重”。最后,筆者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呢?學生們在精讀課文之后了解到是晏子的“口才”過人,讓楚王尊重,幫助學生快速地理解了課文主題,并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妙。
二、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有效提問,深化思閱讀思維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難。學而不思則罔,學生只學習不思考必然會陷入一種迷惘,對文章的理解始終都停留在淺層,閱讀能力無法得到真正提升。為此,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通過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引領他們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認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通過不同思維的碰撞產生新的火花,從而成功地解決問題。
比如,教學《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時,為了讓更多的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對文本內容產生解讀興趣,筆者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然后為其制定合作學習的任務,即思考“曾經美麗的小村莊為什么會消失的無影無蹤?”“是什么原因導致小山村最后消失呢?”等問題。之后,筆者讓每個小組共同交流本組的討論結果,最終學生找到了原因:“因為人類世世代代不顧后果的亂砍濫發導致小山村的消失”。如此一來,通過提出與課文內容有密切關系的問題,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感情,還能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和突顯,培養了團結協作精神,從而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問題的設計注重環環相扣,注意緊扣教材
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針對課文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時一種慣用的教學策略,能夠牽引學生的思維,使其能夠跟著教師的腳步走。但是很多語文教師都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教學問題的設計不能太過隨意,不能僅僅是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而設計的,還要具備引領學生積極思維的功能,這樣的問題才具有提問的價值。同時,提出的問題不能是教師隨機想到的,而必須是精心準備的,要緊扣教材內容,使問題環環相扣,相互聯系,讓學生通過這些問題能夠產生邏輯思維,學會系統地解決問題。如教學《“神童”的秘訣》一課時,教師可以在新課的導入環節,從題目入手,讓學生自己思考一下,“為什么神童兩個字要加上雙引號呢?”‘神童的秘訣可能會是什么?”課前看似簡單的兩個問題,卻成功地引發了學生的思考。為學生感興趣地進入到后面的文本學習中奠定基礎。
此外,教師還可以從課文的關鍵詞句入手巧妙設計問題。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積累好詞好句。就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來說,其中不乏好詞好句,這也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重點要講解的內容。通過關鍵詞句的理解,能夠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正確把握文章的情感。如在《觀潮》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讀全文,然后思考第一自然段和下文存在什么關系?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的寫作順序是什么?上述兩個問題存在關聯,能夠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了解到文章“總分總”的結構特點,以及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順序展開寫作的。
四、立足教材適當延伸,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有些是描寫同一類景物或者事物的,尤其是古詩類的課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將同一主題的文章放到一起進行比較閱讀,對文章內涵進行適當延伸,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力。比如,學習《憶江南》這首詩的時候,教師可以將白居易所寫的《憶江南》詞三首放到一起教學,分析他們各自所寫的內容,寫作特點有何不同。還可以讓學生比較同一位詩人所寫的不同的詩作,如《靜夜思》和《古朗月行》都是李白的作品,描寫的也都是月亮,可以讓學生對比各自描寫的不同。還可以針對同一主題的古詩進行比較,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和葉紹翁的《夜書所見》,都是抒發思鄉之情的作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寫作視角上進行對比分析。
綜上所述,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并非短時間內能夠形成的,深層思維的閱讀能力更是如此。語文教師要主動改變原來固化的教學觀念,不沉浸于以往取得的優異教學成績中,而要重新認識學生,分析學生,從小學生的興趣出發,不斷探索更加有實際效果的閱讀教學策略,引領學生自主閱讀,切實深化其閱讀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馬英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延安大學,2014.
[2]蔡文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6(15):28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