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悅愚
摘 要:本文所說的差異教學主要是指:外來務工人員子弟與城市孩子在教學、教育方法上的群體差異。本文所提到的“養成教育”是指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思維習慣和學習習慣的教育。若能解決好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差異教學”和“養成教育”難題,就會有效地促進社會和諧,同時也會成為踐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偉大號召美好而具體的行動。
關鍵詞:差異教學;養成教育;外來務工人員子弟;教學藝術
一、對外來人口子女的差異教學和養成教育——一個新的課題
我到勸業場小學進行教師交流活動已一年有余,發現該校的學生大多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弟,比之城里的孩子,這所學校的學生生活比較節儉、生活能力較強,身上也少有嬌驕二氣且樸實真誠。另外同學間互助精神也比較強。比如在我課上開展的“名人故事我知道,數學知識我分享”活動中,同學中不管誰先搜到相關內容,彼此間都會互相幫忙打印。同學中學習成績參差不齊,學習好的孩子一般都會主動給成績較差的講題答疑,很少有人在學習上對同學進行封鎖。不過在與這些孩子相處的時間里,也逐漸發現了與我之前任教學校在學情上的差別。這主要體現在學生學習習慣和行為自制力等幾方面。
1、學習習慣上的差別
由于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家長大多工作忙且比較勞累,文化水平也較低,所以在輔導孩子作業時針對性和有效性都不強,甚至對孩子有所放任,致使一些孩子不思進取,抱有得過且過的思想,表現在學習上就是態度不夠端正,沒有明確的目標。
從課堂表現上看,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平日文具經常準備不齊,忘帶筆、尺、橡皮擦、書本的事情時有發生,書本,文具擺放的比較亂,課間也不能把課前準備工作做好。由于前期沒有充足的預習準備,導致課堂上很難形成師生互動,老師所講述的內容也就很難被他們所吸收。從作業練習來看,一些同學的書寫姿勢不正確,有的甚至不會握筆,這也就導致了其書寫不干凈、不工整。而從做練習反饋上來看,很多同學審題不認真、做完練習也沒有檢查的習慣,致使出現錯題時不能盡快改正。
2、自制力方面的差別
在課堂聽講時,有的學生約束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在課堂上喜歡擺弄文具,喜歡接老師的話茬兒,同學間互相說話的現象也時常發生。回答問題時,有的孩子或不假思索隨意發聲,或回答問題聲音很小聽不清;當別人回答問題時,又往往不能耐心傾聽,自己有不同意見時又會突然打斷對方。致使課堂秩序較差,甚至有老師教學無法正常進行下去的現象發生。
或許有些孩子曾有留守兒童的經歷,所以上課時散漫沒有約束,導致一些孩子上課時未經老師允許,便隨意下位走動、喝水、去廁所等違反課堂紀律的現象發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在《發展的自我》一書中,第一次完整地闡述了他的“結構-發展”理論,重點圍繞“精神”問題闡述了自我意識,自我體現和自我控制,認為只有做到了這“三自”,才能有效地發展自我。[1]我發現,由于一些外來務工人員子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致使他們對學習缺乏興趣,不能自覺自愿地去學習。上課時不能專心聽講,課后也沒有自主學習的習慣,更缺乏探究知識的執著;對于課堂上、課下遇到弄不懂的問題,他們總以“算了吧”一言以概之。久而久之,學習成績也就很難提高了。
二、對外來人口子女進行差異教學和養成教育的新探求
本文所說的差異教學則主要強調的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弟與城市孩子,在教學方法上的群體差異。本文所說的“養成教育”則是指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的教育。既然這些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具有較好的思想品德和互助精神,也有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愿望,那么通過養成教育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也就成了我著手解決教學難題的主要動力。同時我還積極探求解決這一難題的方法,并制定了具體的教學計劃。
首先,我結合數學學科靈活的特點,在授課時積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以便把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法落在實處。
毋庸諱言,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能夠全身心放松,思維活躍且富有創造性,因此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對于數學學科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
為了擴大這種氛圍的外延空間,我還在班級里建立了微信群。微信群里隨時發一些學習進步孩子的照片,并與群中的家長分享,以提升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家長對子女學習的關注度。在此基礎上,我還通過“獎勵機制”培養學生的預習、復習習慣;通過評選“學習小能手”的方式樹立榜樣,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通過選拔“小老師”的方式培養學生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良好品質。
其次,在加深對學生的了解后,我開始著手針對低年級學生特點,進行課內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上課時的學習姿勢、如何傾聽、發言習慣、合作習慣、作業習慣和讀書習慣等多個學習環節進行培養,以便幫助這些孩子盡快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還將某類固定課型的學習方法,貫穿于每堂課的教學之中。我十分注重這些孩子專心聽課的習慣養成,同時,我會有依據地去判斷學生在課堂上專心聽講的程度,比如學生舉手次數的多少、眼神交流的頻率等等。有了這樣的統計和判斷,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初有成效。
此外,針對一些同學審題不認真、做完練習不檢查,致使出現錯題不能及時改正的習慣,我就著力進行糾正。對錯題和不清楚的作業要求他們重做,是我對每位學生的一般要求。對一些腦瓜靈,因好動,做作業只圖進度,不求質量,常出現淺顯錯誤的同學,則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措施,督促他們逐漸養成認真完成作業,仔細檢查作業的良好習慣。
三、課外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家長的積極配合是學生進步的重要環節
我除了在授課時積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孩子們良好的聽課習慣和課外審題,仔細檢查作業的習慣外,還十分重視他們課外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生沒有良好的行為和學習習慣,其實就是缺少規矩,行為不規范。
如何讓一些學生形成規矩?除了課堂外,就是對這些外來人口子女在生活上多加關心,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在行為習慣上多加示范、多加引導。為了盡快收到成效,我每天力爭少坐辦公室,積極參與學生的課外活動并隨時加以引導。在活動過程當中,一旦發現學生有不規范或不文明行為,就馬上指出來,幫助他們盡快改正。比如學生中出現服裝不整潔,亂扔瓜皮、果殼、紙屑現象,我發現了就馬上予以批評指正,告訴他們什么才是正確的行為。正因為我關注了這些課堂外的細節,才換得了如今學生保持服裝整潔,基本養成了他們不隨地亂扔臟物的良好習慣。
由于一些外來務工人員平日工作較忙且很勞累,文化水平也不太高,所以他們在輔導孩子作業時針對性和有效性都不太強,致使一些孩子學習態度不很端正,并導致他們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進而精神不振,不求進取,得過且過。
小結:
通過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我在逐漸適應勸業場小學學情、因材施教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后,也激發了自己的教學熱情。但我也深知班內仍有許多問題尚未解決,這些外來人口子女良好行為習慣、思維習慣和學習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養成的。我將會以更積極的心態去迎接未來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以更熱情的態度去善待這些孩子們;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外來人口子女,享受到良好而公平的教育,為他們揚起生命之帆加油助力。
這也恰是我撰寫“淺析對外來人口子女的差異教學和養成教育”論文的主要動機。希望本文能夠以自己的淺見,換得拋磚引玉的效果。誠如是,我所總結的教學經驗,撰寫本文的目的也就基本達到了。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凱根:《發展的自我》。1999.
[2](德)阿道爾夫·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3] 華國棟教授關于“差別教育”的論斷.
[4]關于“養成教育”的有關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