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彬 陳建平 陳昌興
摘 要 本文以某普通地方高校的軟件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例,針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不足、團隊協作意識薄弱的問題,構建了一種基于校企合作的軟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并將其應用到學校實際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同時根據該教學模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反饋情況,提出了一些改進方案和措施,進一步改革和完善了該教學模式。
關鍵詞 校企合作 軟件工程 新工科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7.018
Research?on?the?Reform?of?Practice?Teaching?Model?of?Software
Engineering?Major?Based?on?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
WANG?Jianbin,?CHEN?Jianping,?CHEN?Changxing
(School?of?Computer?Science?and?Software,?Zhaoqing?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526061)
Abstract Taking?the?training?of?applied?talents?of?software?engineering?specialty?in?a?local?university?as?an?example,?aiming?at?the?problems?of?students'?inadequate?practical?ability?and?weak?sense?of?teamwork,?this?paper?constructs?a?practical?teaching?mode?of?software?engineering?specialty?based?on?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and?applies?it?to?the?actual?training?process?of?talents?in?the?school,?at?the?same?time,?according?to?the?feedback?of?the?teaching?mode?in?the?specific?implementation?process,?put?forward?some?improvement?programs?and?measures,?further?reform?and?improve?the?teaching?mode.
Keywords 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software?engineering;?new?engineering;?practice?teaching
大數據、AI等先進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應用及產業化,在促進全球IT產業大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加劇了各IT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1]作為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實踐能力強、專業素養高的軟件工程技術人才被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需求也日漸旺盛。這些專業技術人才,除極少數來自于企業實踐、相關培訓機構等社會機構外,大都來源于高校的培。[2]為實現國家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和支持實施“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倡議和“人工智能”等國策,為將我國打造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國內的知名高校和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的概念,明確新工科的建設目標和內容。[3]作為新興工科專業,軟件工程專業自然被納入新工科的建設范疇。[4]
然而,目前國內的大多數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普遍存在著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學生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如何培養符合IT企業需求的高素質軟件工程技術專業人才,成為許多地方高校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5]為此,本文以作者所在高校為例,針對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結合學校已有的辦學實際,構建基于校企合作的軟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并根據實際的教學實踐反饋進行一定的改進和探索,為其他同類兄弟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一種借鑒和思路。
1?基于校企合作的軟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模式
區別于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充分利用高校在理論教學中的教學設備齊全、師資力量穩定、教學場所固定、管理配套服務到位、制度保障有力等優勢的基礎上,結合IT企業獨有的利益驅動、應用導向、前沿技術引領等特點,構建基于校企合作的面向實際應用需求的實踐教學模式。與傳統的實踐教學由校內老師在校內指導學生完成不同,該模式的實踐教學任務主要是由校、企雙方指導老師共同指導學生分別在校內和校外完成。
該實踐教學模式實施的主要對象是已完成大三學習任務的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分為專業實訓和畢業實習兩個階段進行,其中專業實訓自大三暑假結束前4周左右開始,持續時間為9周,安排學校指導老師以及企業相關技術老師,指導學生設計一些實際應用項目,完成由學校學習到企業應用的過渡;之后轉為12周的畢業實習,該階段各合作企業根據學生自身的知識掌握程度,通過一定的選拔措施,合理安排學生到相應的實際崗位進行實習,為將來的就業積累經驗。
2?存在的問題
該實踐教學模式構建之后,便被應用到軟件工程專業的實際教學工作中,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和社會的廣泛認可。一方面,軟件工程已成為學校最熱門專業的之一,從近幾年的新生招錄情況看,盡管軟件工程專業的招生數量逐年增加,但每年該專業的第一志愿投檔人數仍然年年爆滿。另一方面,畢業生的質量也不斷提高,根據學校組織的就業情況回訪及社會調查結果顯示,畢業生受到了用人單位對的廣泛好評,同時學生對專業建設的滿意度不斷提高,畢業生的薪資水平、就業競爭力等方面穩居學校各專業前列。此外,根據實際的學生和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該方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欠考慮的地方,具體如下:
(1)合作企業更換頻繁,缺乏長期合作。目前學校選擇合作企業的方式,主要采用企業到校宣講,之后學生根據個人情況進行報名,學校根據學生報名情況確定合作企業的方式。這種方式盡管從公平、公正的角度,最大限度的給予了學生自由選擇的機會,但是由于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容易受到上一屆或者前幾屆師兄師姐的言論影響,主觀因素占主導地位,從而導致了合作企業每年更換頻繁,學校和企業之間難以形成長期的合作,不利于學校和企業的長遠發展。
(2)時間安排與校園宣講沖突,錯失就業機會。校內實訓的部分時間是每年9月到10月中旬,而這段時間恰好是每年各大企業的校招時間。由于知名企業或規模以上的用人單位一般不會到普通地方高校進行宣講,因此大部分學生想趁這次機會到附近地區的高校參加校招,從而增加自己就業的幾率。但是這段時間要求學生在學校完成相應的實訓項目,可能會導致一部分學生,特別是一些能力強的學生,白白錯失機會,這個問題也是學生反饋意見最多的問題。
(3)實訓內容一刀切,缺乏個性化定制。目前的校內實訓,主要分知識補強和項目應用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的教學內容在具體實施中,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和素質能力的不同,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參與到這兩個階段的學習中,最終導致那些能力強的學生索然無味、浪費時間,而能力差的學生來不及消化,跟不上節湊,疲于應付。
(4)實習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跟蹤。關于學生在畢業實習過程中的監督和管理,目前主要采取學校定時巡查、合作企業跟蹤的形式進行。由于學生廣泛分散于不同實習企業,每個企業情況迥異,這種做法很難保證對每一個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監督。比如,有的學生頻繁更換實習單位,導致畢業論文難以完成;有的學生則以企業培訓或者工作繁忙等理由推脫,不去積極配合學校相關活動的開展。
3?改進措施
(1)對合作企業的選擇,需建立在合理的評價制度上。首先,在意向企業到校宣講前,需學校組織相關人員通過查閱有關資料、聽取企業匯報、現場走訪調查、進行座談交流等方式,對該企業進行全面的調研,重點考察企業的資質、主營業務、企業規模、社會影響等方面的情況,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形成對該企業綜合實力的科學判斷,淘汰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企業。其次,可組織學生去符合要求的企業進行見習,提高學生對企業的認知度。第三,結合企業到校宣講后學生的選擇情況,最終決定合作企業。最后,根據實際情況將對合作企業的考察周期進行調整,可由原來的每一年變更為每兩年或者更長時間,這樣有利于校企雙方積累相關經驗,改正出現的問題,提高教學效果,從而達到校企雙方的長效共贏。
(2)合理安排實習實訓進度,解決時間沖突。對于實訓時間與“秋招”時間沖突的問題,可以通過調整教學進度或時間來解決。一方面可將9周實訓貫穿整個暑假,即將原來9月到10月中旬的實訓提前到暑期中,這樣既可以解決時間沖突的問題,又可以留下一段時間讓學生進行實訓知識的總結和消化,查漏補缺。另一方面也可通過適當調整實訓課程內容解決這一問題,即在實訓后期的內容安排上進行合理設計,提高團隊項目開發的時間自由度,讓學生在不影響各自團隊項目總體進度的情況下,可安排時間去處理進行其他事情。
(3)個性化制定教學內容,做到全員覆蓋。對于教學內容單一,容易出現一刀切的情況,學校可釋放更多的權力給合作企業。合作企業可根據學生生源的質量、知識水平層次等因素,制定多樣的個性化的教學內容。如對那些基礎知識薄弱、能力稍弱的學生,可加大知識補強階段的授課力度,實訓內容以知識補強為主;而對那些基礎知識掌握扎實、實踐能力較強的學生,可安排具有一定挑戰性、難度較高的項目,或者補充一些新的科技前沿知識或應用給這些學生。讓所有的學生均可以通過實習實訓有所收獲,了解當前的技術發展情況和社會需求狀況。
(4)實行專人管理,增加過程考核。學生到校外進行實習之后,由于各實習企業的地理位置、實習崗位的要求等情況迥異,導致學校和合作企業對實習學生的管理難度陡增。對于校外實習學生的管理人員安排,無論是對學校還是合作企業,大都是安排相關的老師或者員工進行兼職管理,而繁重的日常工作壓力,極可能導致他們根本無暇顧及這方面的管理工作,為此如果條件允許,可安排專人負責這方面的管理工作。另一個解決思路是讓學生畢業論文的校內指導老師進行日常的跟蹤管理,學生的畢業論文與其實習項目關聯密切,同時畢業論文關系到學生的學業學分、甚至順利畢業,因此該方案可能會成為解決這一問題行之有效的方法。
4?結束語
基于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模式有利于解決當前軟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師資缺乏、教師工程經驗不足、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等一系列的問題,有利于促進地方高等院校進行以社會實際人才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和轉型發展。但是,也面臨校企制度不同,學校占主導地位,客觀的企業評價機制不夠健全,校企合作關系難以建立和維持等問題。為此,解決新工科背景下符合地方高校學科發展實際的軟件工程專業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新模式的構建和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從事軟件工程行業的社會各方面專家學者共同努力、深入研究和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 陶銘,曲超,洪小宇.“新工科”背景下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探索[J].現代計算機,2017(7):39-43.
[2] 楊曉慧.我國高校創業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1):39-44.
[3] 教育部高教司.“新工科”建設行動路線(“天大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4(2):24-25.
[4] 張小川,周龍福,凃飛,曾鵬.面向新工科的軟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J].軟件工程,2018.21(3):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