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軍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往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日益凸顯,這就要求新時代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教學應順應新課改新要求創新教學方法,通過多元途徑提升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促使學生更好學習進步。為此,本文就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自身的一些看法,以期為相關教學活動開展提供可參考價值。
【關鍵詞】多元化 高中數學 教學實踐
經實踐得知,當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成效并沒有廣大一線數學教師想象中的好。究其原因,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個別教師教學仍采用“灌輸式”“一言堂”教學模式,不僅沒有調動學生學習熱情,還影響了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序開展。為此,這就要求高中數學教師順應教育教育發展轉變自身教學觀念,致力于構建愉快、和諧、高效課堂,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其中,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同時推動學生學習發展。鑒于此,本文就結合高中數學教學實例,談談基于多元的高中數學教學策略,旨在進一步達到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目的。
一、利用生活元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高中數學教學生活化,不單單是為了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認識,而是有效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從而使得數學學習簡單化。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元素來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習,并取得優異的成績。
例如,在高中數學“隨機抽樣”知識點教學中,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課堂參與度,我就在為學生講解完基礎知識后,讓學生談談自身生活中存在哪些隨機抽樣的例子。這時,學生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我再說:“我的叔叔是一名食品衛生工作人員,需要對某一加工廠小包裝餅干進行衛生達標檢驗,大家有什么好的辦法嗎?”隨后,我便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幫助學生明確是普查還是抽樣后與學生商量如何選擇樣本。并讓學生分別扮演食品店老板,設身處地地思考現實生活中抽樣會遇到哪些問題,進而共同商榷,使樣本具備代表性。這樣一來,不僅調動了學生參與興趣,還幫助學生加深了課堂所學知識理解與記憶,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二、創設問題情境,啟迪學生學習思維
問題情境是順應新課改新要求下誕生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及思維能力提升有重要促使作用。為此,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進而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活躍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形成,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例如,在高中數學“冪函數”知識點教學中,我會讓學生結合之前所學知識,回答以下題目,即:“正方形邊長為a,那么面積S怎樣表示?體積V又怎樣表示?”“小明在t秒內騎行1千米,請問小明騎車平均速度ν為多少?”經過學生一番思考,學生總結出答案為“S=a2、V=a3、ν=t-1”。這時,我又問學生“以上三個函數關系式有哪些特點?”學生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并總結出這幾個關系式都是以y=xa的主要形式函數。這樣一來,我便引出本節課學習重點,啟迪學生思維的同時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為此,我們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教師,應摒棄傳統“一刀切”“填鴨式”教學模式,善于結合所教內容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啟迪學生活躍地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三、組織課堂活動,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高中數學有效課堂的提升策略之一,就是通過組織課堂活動有效鞏固學生課堂所學知識。為此,這就要求我們在今后教學實踐中,應善于結合課堂所學知識組織課堂活動,如小組游戲、競賽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中收獲知識。
例如,在高中數學“隨機事件的概率”知識點教學后,為加深學生對隨機事件概率的認識,讓學生正確理解概率的意義,我就將學生科學分組,通過游戲競賽的方式營造良好教學氛圍,鞏固學生課堂所學知識。具體而言,當我說完一道題目后,各小組人員進行拍桌子搶答,最先拍桌子的進行回答,回答正確加一分,回答錯誤減一分,哪個小組得分最多就可以獲得一份獎勵。如當我說完題目在常溫條件下鐵能融化是必然事件后,學生就開始了搶答,最先拍桌子的學生回答錯誤,第二個拍桌子的人則繼續回答。這樣一來,不僅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活動氛圍,還讓學生在愉悅、歡快的活動中加深了所學知識,進而實現一舉多贏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基于多元化教學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無論對學生學習還是教師教學都有重要的促使作用。對此,本文主要從以上幾點展開的探究分析,旨在通過生活化教學、問題情境、活動實踐構建高中數學有效課堂,實現高中數學教育教學最終目的。因此,在今后教學實踐中,我們就要善于結合學生學習特點,順應新課改要求創設教學方法,通過多樣化的教學讓學生愛上數學,進而主動積極投身于數學學習之中,無形中提升學生學習水平與成績。
【參考文獻】
[1]吳曄.試分析高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微課的措施[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8(12):116-117.
[2]胡仁金.數學思維能力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培養[J].中國農村教育,2018(24):113.
[3]邱書尖.新背景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7):78.
(作者單位:湖北省安陸市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