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中美術教學的重點除了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之外,還要為學生介紹專業的美術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對美術的欣賞和鑒賞能力。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已經對美術繪畫的技巧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將對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放在重要的地位,使美術課程的價值與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基于此,本文從提升初中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的必要性出發,探究了鑒賞能力提升的方法與策略,希望能為初中美術教師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初中學生;美術鑒賞能力;方法與措施;美術課程
一、提升初中生美術鑒賞能力的重要性
美好的事物也可以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陶冶人們情操的基礎上激發人們的創造性思維。如果學校的教育能夠融合審美教育,對學生的審美能力會起到顯著的提升作用。初中階段的學生通常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可以使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提高自信感,同時滿足他們對美這一需求的追求,從多種途徑出發來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最后,隨著年齡的整張,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認知也越來越成熟。教師通過向學生講解復雜的作品可以使他們更好地了解美術的內在美,比如向學生講解抽象畫作和印象畫作的特點來使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得到提升。
二、提升初中生美術鑒賞能力的方法
(一)設置教學情境,使學生的學習狀態被點燃
在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的過程當中,如果能夠處于特定的情景當中,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作品當中豐富的內涵,同時使他們發現作品當中的美感。因此在對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進行培養的過程當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情境的創建,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心態,同時使學生在鑒賞的過程當中激活想象力、點燃學習狀態。
比如在學習《身邊的物品》這一課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物品,思考在以身邊物品為主題進行美術創作過程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向學生展示學生自己創作的優秀作品,并引導學生觀察不同作品的特點。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創設了“身邊物品創作”的教學情境,逐步進入到美術作品欣賞的主題當中來,使學生感受到莫奈和畢加索在創作身邊物品過程當中所蘊含的情感,進而引出“靜物畫的構圖”的教學內容。這樣一來,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很好地被集中,同時還可以提升美術作品鑒賞的理性思維。
(二)階梯教學、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對美術作品的鑒賞主要包括欣賞和鑒定這兩個部分,它們是兩個不同的學習過程。要想實現對作品的理性鑒定和鑒別,就首先要學會感性地欣賞作品。然后實現逐步過渡的過程,引導學生開展抽象結合的鑒賞活動。具體來說,這一階梯教學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是要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直觀地觀賞,在觀賞的過程當中體會作品當中所蘊含的藝術風格,然后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和生平經歷,并在這個基礎上深入挖掘作品當中的思想內涵和情感。
比如在學習《歷史的畫卷》這一課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向欣賞經典作品《向日葵》和《最后的晚餐》,引導學生將自己在欣賞該作品時候得到的主觀感受充分表達出來。與此同時,引導學生了解作品創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創作背景,同時向學生介紹創作者的藝術流派和創作特點。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入研究,在相互的交流與合作的過程當中提高鑒賞能力。比如教師提問:《最后的晚餐》這幅作品當中,猶大是哪一個人?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從美術鑒賞的角度來看該作品有什么特點?通過這樣的問題,學生就可以從專業的角度來欣賞作品,掌握美術鑒賞的基本技巧。
(三)圖文結合、提高學生的理解與表達能力
讀圖可以分解為兩個步驟:其一是“發現”。每一件優秀的美術作品,都蘊藏著人類的智慧,學生能否在視力所及之處,看到表現于外的相關因素,是一種發現能力;其二是理解,進入原創情境,了解作品內涵,并用美術語言解讀作品,表達出來。
比如在《秦始皇兵馬俑》的教學當中,可以設計為:觀看兵馬俑視頻,談感受,自主思考問題“怎樣發現”“有哪些陶俑人”“有什么特征”——交流問題:假設“你得到一個兵馬俑,會不會高價出售”——用美術語言描述秦俑神態與面部特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經歷自主發現和共同理解兩個環節,通過掌握方法進行讀圖,提升了鑒賞能力。
三、結語
總的來說,初中學生正處于各項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培養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可以引導他們從美學的角度來觀察世界,發現生活當中的美,從而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參考文獻:
[1]王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以七年級美術課堂教學為例探究中國花鳥畫的賞析要點[J].美術教育研究,2019(12):130-131.
[2]王佳曦.創設情境,用對比分析打開美術鑒賞之門——“展手卷 品夜宴”教學設計[J].江蘇教育,2016(Z3):93-96.
作者簡介:劉媛(1984.3.21),女,漢族,河北省石家莊市,職稱為中學二級教師,文學學士學位,河北省石家莊市行唐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