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恒德 王興國
摘 要:針對留守兒童數學計算能力不足的原因,如學習能力不足、缺乏學習自信心、學習習慣差、課堂教學形式單一、教師對留守兒童關注較少等,文章認為教師課中要關注留守兒童,課后要關懷留守兒童,要注重豐富教學內容,采用趣味化方式進行教學,并將游戲化教學引入課堂,鼓勵留守兒童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以提高計算能力。
關鍵詞:留守兒童;計算能力;數學教學;學習習慣;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1;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5-0039-02
計算能力是貫穿整個數學學習過程的重要內容,是進行數學等理科知識學習的基礎,是每個學生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能力。數學計算能力的高低,對學生后續學習具有直接影響。在部分農村學校,留守兒童的計算能力普遍不太理想,表現為計算過程煩瑣,計算時間過長,或計算結果不準確等。長此以往,一些留守兒童的學習信心就可能受到打擊,甚至慢慢變成學困生。本文主要對留守兒童良好計算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探討。
1.學習能力不足
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學習能力普遍不理想。尤其是數學學科的學習能力普遍不強,許多留守兒童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并不扎實,存在計算能力差等問題。由于與祖輩生活在一起,老人年紀大,生活多有不便,大多數留守兒童放學后會幫助老人做家務或者干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導致課后的復習以及練習不及時,久而久之數學學習能力逐漸降低。
2.缺乏學習自信心
由于缺乏父母的教導和關愛,再加上家庭貧困,部分留守兒童存在自信心缺失的問題,表現為沉默寡言、不主動參與課堂學習、不愛與教師和同學互動等。尤其是數學學習中比較重要的計算能力,許多留守兒童沒有很好地掌握,導致運算過程煩瑣,或運算結果不準確。很多留守兒童也想提高計算能力,但由于長時間無明顯提高,因此變得不自信,甚至產生厭學現象。
3.缺乏家庭教育,學習習慣差
由于家庭、性格以及學習能力的不同,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的表現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有些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邊,老人又無力教育,就變得比較冷漠,任性,不服管教。在數學課堂上,有些留守兒童時常聽課走神,或者做其他與課堂學習無關的事情。更有甚者,擾亂課堂秩序,打斷正常的學習進度。在課后,有些留守兒童不及時完成作業,不依據自身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計算練習。因此,許多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數學計算習慣,在后期數學學習中非常吃力。
4.課堂教學形式單一
新課改正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行,但在部分農村學校,有些教師仍然采用傳統單一的教學形式,不重視課堂教學形式的改進和創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雖然極力想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但教學形式缺乏多樣化和趣味性,導致學生的參與情況達不到預期目標。甚至有時教師在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時,往往無人配合,教師只好自說自演。長此以往,教師只得依舊沿用過去的以講授為主的口述式教學方式。這種傳統教學方式更加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不佳。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學習大多依賴教師的課堂教學,在課堂興趣缺失和課后練習缺乏的雙重作用下,留守兒童的數學學習情況可以預見不會理想。
5.教師對留守兒童關注較少
留守兒童由于家庭和個人因素的影響,在數學學習中往往呈現不同的表現。例如,有些學生比較害羞,自卑,不敢表達,很少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并且遇到問題不主動詢問。這導致部分教師經常忽略留守兒童的計算能力掌握情況,進而很少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留守兒童中還有一類學生,因為缺乏管教或者想要通過嘩眾取寵的方式吸引別人的注意力,不認真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這使得教師由于其搗亂行為,很少關注其計算能力的掌握情況。
1.課堂教學關注留守兒童,課后關懷留守兒童
在數學計算教學中,教師要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鼓勵留守兒童多多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培養留守兒童的自信心。針對部分留守兒童思考時間過長或回答錯誤的情況,教師要耐心等待、引導或糾正,避免傷害留守兒童的自尊。留守兒童回答正確的時候,教師要及時肯定和鼓勵,幫助留守兒童樹立學習自信心。在課后,教師要關注留守兒童的課后練習情況和家庭作業完成情況,做好監督工作,避免留守兒童由于家中老人無力管教而不認真完成作業。要讓留守兒童知道,即便父母不在身邊,也是有人關心學習、關愛自己的。有了關懷和關愛,就能建立留守兒童的學習自信心。另外,教師還要鼓勵留守兒童不懂就問,并在課后適當進行輔導。
2.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采用趣味化方式進行教學
在數學計算課教學中,教師要摒棄舊有的教學觀念,轉變以教師口述為主的單一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的課堂參與,尊重其主體地位。要將枯燥的計算教學課堂,轉變為充滿趣味性的多元化課堂,以此吸引留守兒童的注意力,幫助留守兒童理解計算題的本質,掌握計算知識的內在規律。
在進行計算知識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造型奇特或者色彩鮮艷的教具輔助教學,也可以選用農村常見的農作物輔助教學。要將現實生活與數學計算緊密結合,啟發學生在課后運用生活中的事物輔助學習。以“5的乘法口訣”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農村常見的花生和煮熟的毛豆帶入課堂,作為教學輔助工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含義,讓學生通過與“5的乘法口訣”相關的活動掌握運算方法,并強化記憶。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上“1×5=?”,然后請留守兒童上前拿5個毛豆并向其他同學展示。“一只手有5個毛豆,1×5可以得5,對不對?”留守兒童回答正確之后,教師可以將毛豆作為獎品,讓其帶回。接著,在黑板上寫上“2×5=?”,請另一個留守兒童上前拿出兩份花生,每份5個,并向其他同學展示。“每份花生有5個,共有兩份,那么一共有多少個花生?”顯而易見是10個。留守兒童回答正確之后,教師可以將這10個花生作為獎品,讓其帶回。以此類推,這種練習能夠幫助學生掌握乘法口訣的規律,強化學生的記憶。這種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普遍參與,留守兒童在教學過程中也得到了充分關注。
3.將游戲化教學引入課堂
考慮到留守兒童缺乏管教和監督,課后練習不足,教師可以將數學計算比賽游戲引入課堂,從而激發留守兒童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留守兒童的數學計算能力。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為兩個小組,并把事先準備好的太陽花中間鏤空模板放在黑板上,引導學生開展《植物大戰僵尸》游戲。教師首先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游戲片段,然后讓學生從“僵尸隊”或“植物隊”中選擇一個角色。在選擇角色時,要尊重留守兒童的意愿,讓其優先選擇相應的角色。在游戲過程中,“僵尸隊”在太陽花內出題,“植物隊”則負責計算題的解答。如果答題同學答對,則判該“僵尸”淘汰,由另一個“僵尸”出題;如果答題同學未在規定時間內計算出正確結果,則判該“植物”淘汰。兩組比賽同時進行,看哪一個組先完成比賽。游戲結束之后,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答題和出題情況進行總結,指出學生的不足,幫其改正。教師將游戲引入數學計算練習,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促使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積極參與,還能夠彌補留守兒童課后練習不足的缺憾。課后教師可以針對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多加注意和監管,幫助留守兒童盡快提高數學計算能力,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部分留守兒童由于家庭的影響,知識往往掌握得不扎實。數學計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關注留守兒童良好計算能力的形成,是有教無類的具體表現。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課中要關注留守兒童,課后要關懷留守兒童,要注重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采用趣味化方式進行教學,并將游戲化教學引入課堂,鼓勵留守兒童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從而更好地培養留守兒童的數學計算能力。
[1]張玉.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數學學習習慣培養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7.
[2]潘蘇雅.培養學生數學計算能力“四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8(32).
[3]劉小燕.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0).
[4]韓科杰,余敏希.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探討[J].數學教學通訊,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