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珂潔
摘 要: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廣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創新的思維,擁有創業的意識。創新性人才是推動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基于對當代中國大學生創新現狀的分析研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以期提高高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素養和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業;問題;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7.3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4-0182-02
創新創業是現在社會的發展動力,也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近年來,創新創業在中國得到了高度的重視,創新創業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后政府力推的課程,它是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學科。“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就顯得非常有必要。”在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作為深化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直接平臺,起著重要的作用,需要明確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為國家可持續發展運送高素養高品質的創新創業人才,以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特別是在當前國家發展的機遇期,我國需要深入借鑒國際創新創業的成功經驗,來充分調動學校、企業、社會等各階級的積極性,實現國際化的創新創業發展規劃。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缺乏科學的教育定位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對培養學術型人才十分重視,但向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方面調整開始時間較晚,因此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等相關方面的培養,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教育模式和理念的束縛。”新生在入校的時候,對創新創業的認識普遍偏差,缺乏興趣學習,缺乏認識,不了解內涵,更不知道如何去實踐,因此專業素質和能力水平都有待提高;學校方面則應該意識到高等教育的目的并非單純地給學生傳授書本上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們認識和了解當今社會的需求,如何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去服務于社會,從而推動社會向更完善的方向發展。而今已經有很多國家把發展創新型人才當作戰略目標,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創業者直接影響著下一代的年輕人,給他們樹立了向前發展的榜樣。
在教育部開展的一系列創新創業競賽中,各大高校也積極支持大學生們參加此類的活動,同時設立了各類獎項,激勵了大學生的創業積極性,有了短期的效果;但由于大學生是初期接觸創新創業這一板塊,在各方面都尚不成熟,對自身各方面能力的了解也不大完全,對未來的規劃也不是很清晰,沒有專門去升華和著力改造自己,所以很多時候會出現自身某些方面因素的欠缺,比如知識的漏洞、個人心理素質的不足、抗壓能力的欠缺等一些主觀的因素,這些都可能導致實踐過程的中斷;雖然剛開始是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沒有進行很好的自我規劃,很多都止步于初期,沒有將很好的作品呈現出來;對于更久遠的機制,知識的積累過程就是長期的探索。由于大學生們會組成一個較為成熟的團隊,一起合作;在團隊里他們要有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同學之間相互鼓勵,激勵著彼此不斷前行;對于個人的努力來說,加入或者組建團體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但一個團隊里也會存在問題,其中良好的團結協作就是一大問題,每個團隊成員各有所長,要根據自己的特長進行分工,彼此的協調配合很重要,一個團隊最重要的是團隊合作精神。
(二)人才培養方案不夠完善
“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課開設時間較短,還沒有探索出科學的、具有實用價值的教學模式,致使教學流于形式化。”[2]企業是未來創新創業的落腳點,各方面的目標應該是向著學生的未來發展的渠道;在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很多高校都沒有制定完善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在創新創業渠道沒有達到成熟、穩定的階段時,校企合作停留層次低,缺乏緊密性,多數高校和企業合作出現短、平、快的特點,校企產學研究合作制度形同虛設。”
一些綜合類高校由于專業上缺少特色,常用“走出去”類形式化方式讓學生接觸社會,但這種停留在表層的形式化方式并沒有過多地停留在深層,大多流于形式。企業與學校的合作也只是停留于捐獻設備等,沒有在明確目標、專業改革、形式創新、崗位培訓等各方面進行深層面的合作計劃。在高校的調研中,多數綜合類高校過于夸大項目實行的作為與成就,盲目地列舉了作為合作實踐教學單位的知名企業。但在實際過程中,教學內容與企業實行地沒有絲毫關系,在很好的環境中錯失了與校企合作教學改革的機會。在政策上,企業和高校合作并沒有到達較好的契合,學校也沒有在獎勵機制上做出明確的成文規定;在力度上,企業的宣傳,開展的座談會,內容過于抽象、單薄,并未讓大學生貼切地了解創新創業的實質;在精神和物質上的匱乏嚴重影響了我國高校創新創業發展的進程和質量。此外,合作力度不足,缺乏各方利益的平衡點;由于企業大部分是以“利潤最大化”為宗旨,多數企業只招收企業內部需要且適合企業未來發展的人才,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較高的校企合作培訓不是經濟的選擇,企業重視利益,只提供機會,在沒有成文法令的約束下,企業無須與學校實行更進一步的交流、溝通和合作。這種局面導致企業不愿意費精力和財力與高校合作教學研究,更愿“坐享其成”,等待適合的人才應聘。
(三)教學體系未能及時更新
第一,創新創業教程設計范圍窄,創新創業專業課程與學生本專業課課程融合力度不大,設立較為孤立,沒有較強的專業適用性。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能力的培養和專業課程相分離,通過開設非必修或選修來進行宣傳和培訓“雙創”課程,僅通過創業案例和創新理論進行授課教學,沒有在創新創業體系和制度上進行改善,再加上現在的大學生處于一種游離的狀態,當他們有這方面的,卻困于知識面和學校的宣傳力度不夠及不清楚的體系問題,不愿意參加此類的培訓和學習,學校可能就會因此而失去一批優秀的學生。第二,創新實踐期間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困難。教師資源的匱乏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創新創業指導教師一般是輔導員或者管理人員,課堂普遍僅限于理論教學,而缺乏多元化的教學課堂,在資源不充分,而且課程繁重的情況下,教師投入的精力和時間更是有限。但創新創業的課堂是需要多元化的課程和專業的教師,有部分高校即使邀請了創新創業方面的創業教師,但在管理體系上,缺乏層次性和針對性。作為高等教育培訓的目標,是應該像專業基礎課一樣需要一個循循漸進的過程,如果沒有這幾點,那就不能成為一個很完整的系統。然而,部分學校卻沒有依照這樣的體系系統有規律、漸進式地開展創新創業學習模式。
二、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策略
(一)結合專業特色,明確并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創新創業教育應該面向大學生向著地域性差別化發展,緊緊圍繞創新創業發展這個核心培養,以當今中國基本發展和需求為出發點,以培養專業的復合型創新創業人才為目標,著重于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強化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使其系統化,其創新創業思維得以提升,以此形成牢固的知識框架、實踐能力、綜合素養相結合的多元化、多角度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
(二)發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思維,加強大學生就業實踐
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的能力都離不開課程學習,良好的課程學習不僅只局限于理論上,還有實踐學習;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積極宣傳成功的案例,激發大學生創業的進取精神;完善的高校創新創業體系和提高教育質量是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有力幫助;高校主體在肩負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責任,同時應該完善我們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質量。從基層開始,把創新創業的教育和日常的專業課程結合,理論學習和創新實踐結合,并且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宏觀環境為出發點,沿著實體技術為主線,結合知識以達到把創新創業融進大學生日常學習中的效果,并讓大學生處處都感受到創新創業的存在,由此形成意識形態到實踐的一體化。實踐教育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形成依賴于實踐而提供實踐的條件如座談會、前輩的經驗分享交談會、創新創業部門等一些有助于提高創新創業活動順利開展的方法。
社會團體在社會里是呈現一種幫助者的姿態,在變化的社會形勢,他們的幫助是很有必要。倡議企業家們投身于創新教育事業,提供實訓基地和創業實訓,為潛力學生的創業計劃和項目提供資金與專業人員指導的幫助,同時把數據收集反饋給學校,和學校一起進行創新創業體系方面的改善和提高;“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積極地實施人才培養計劃;可以在此基礎上多發掘有潛力有才華的大學生,創立創新創業園,提供一定的創業基金;對創新創業的團體進行支持,并且創建一支創新創業的主力軍,引領后輩,加強各階層的聯合;通過激勵企業深化創新教育從而使高校和政府進行更深層次的合作以達成共識,推動高校合作的發展。
(三)構建學研實一體化教學體系,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
人才培養方案中應該構建以課程實驗及教學為基礎,以專業知識和學業研究為重點,輔以學科建設、趣味社團和學科競賽為一體的多維度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多維度教學體系的核心是以學校為出發點,建立學生知識的基礎,學生社團、講座活動和學科競賽為載體以社會一體化發展為目標的綜合性新型教學方案;摒棄了以前舊的教育框架體系,在社會大發展的前提下,建立一個全新的體制,實施范式改革;將學生的課程學習、專業實驗、社會實訓、畢業設計和學科設計結合在一起,用經驗和知識的雙面融合與社會企業接軌;系統化地完善了以前知識框架的漏洞。在新的體系下,多元化發展的企業需求可以逆向地調整學校的教育方向,整合優秀的資源,使學生在此領域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加以培訓、提升,成為國家需要的發展性創新型人才。另外,學校將科研的成果與實際教學課堂相結合,以此來改善學校的課程體系,增強教學質量。在授課的過程中,將分散的知識點通過綜合性的案例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課程與實際聯系更加緊密,使學生逐步養成多維度的思考方式,形成多維度的教育框架。
綜上所述,高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對我國人才培養及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為此,需要借鑒國際上先進國家的經驗,培養創新創業意識,改善教學體系,打造高品質師資隊伍,增強相關教育平臺,最終實現高校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推進我國的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 許曉冬,崔艷娟.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2).
[2]? 寇譽元.“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品牌研究,2018,(S2).
[3]? 劉煥云,王艷哲,高志華.地方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6).
[4]? 邱燕.比較視域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社會支持系統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8,(1).
[5]? 姜書浩,侯立坤.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人才培養融合的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辦公自動化,2018,(23).
[6]? 徐艷兵,李婕.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