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師平 歐建文 韋家朝
【摘 要】本文論述了教育公平視角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構建,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問題體現在外在資助與內在資助、眼前資助與未來資助、物質資助與心理資助的斷裂,主要是因為資助工作重內容而不重本質、重結果而不重過程、重經濟資助而不重思想教育,據此,提出需彌合外在資助與內在資助、聯合眼前資助與未來資助、融合物質資助與心理資助,進一步完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以實現教育公平。
【關鍵詞】教育公平? 貧困生? 資助體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6C-0038-02
隨著高校擴招和收費制度改革深化,對高校貧困生群體資助策略的研究受到廣泛關注。但對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理解與研究尚未深入。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主要包括外在資助與內在資助,眼前資助與未來資助,物質資助與精神資助三個層面。在教育公平視角下,高校對貧困生經濟資助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如何形成育人合力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教育公平視角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斷裂
(一)外在資助與內在資助的斷裂
隨著高校大面積擴招和收費制度的實施,為了保障每個學生受教育機會的公平,我國初步形成了以“獎、貸、助、補、減”等為主體的外在資助體系。從2007年開始,在高等教育階段主要有獎學金、助學金、勵志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和減免學費等資助形式;但一直缺乏學生個體自助的資助體系。外在資助與內在資助的斷裂主要是指在為經濟貧困大學生提供外在資助的同時,忽視了學生內在的自我救助。目前的資助來源于國家、社會和學校等層面,構成了當前我國高校對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的體系。然而,在這些資助結構中,主要是以外在資助為主,缺乏學生內在的自我救助行為。在我國,高校大學生通過自我努力獲得經濟收入、克服困難的比率不高。有關數據顯示,我國高校大學生從事短期勤工助學的人數僅占15.78%,長期從事勤工助學的占7.8%,在校期間通過創業實現自助的比例還不足2%,這充分表明了在校大學生自助意識缺失,自助實踐缺少。
(二)眼前資助與未來資助的斷裂
眼前資助與未來資助的斷裂指的是只針對眼前的困難進行資助,而忽略了對更長遠的未來的資助。目前,我國高校資助政策主要針對在校期間學生學習和生活困難的資助,對學生畢業離校之后則不再顧及。學生在校期間享受無息助學貸款,一旦畢業離校,馬上開始征收助學貸款的利息。有些在校期間受經濟資助的貧困生,他們畢業后可能暫時無法就業,經濟困難將會持續一段時期,如果他們生活尚無保障,畢業立即面臨交納助學貸款的利息,這對他們仍然是一個額外的負擔。現實中,對未就業或就業不理想的畢業生的困難資助和發展資助,國家的助學政策還沒有兼顧。隨著高校擴招帶來的畢業大軍日益增多,畢業即失業的人口基數將逐漸增大,眼前資助與未來資助斷裂的“鴻溝”也日益凸顯,需引起關注。
(三)物質資助與心理資助的斷裂
物質資助與心理資助的斷裂是指對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資助過于重物質的幫助,而忽視了精神和心理層面的幫扶。長期以來,對他們心理問題的資助缺位較多,高校對經濟困難群體學生的心理問題缺少關注。導致他們不少人不僅經濟貧困,心理也出現了危機,尤其是來自偏遠山區的高校貧困生增多,因經濟原因引起的心理缺陷比以往更加令人擔憂。在當今的物質社會生活中,在與其他經濟較好的學生的日常相處中,在生活花銷方面大學生之間難免會產生相互攀比心理,如在食堂同桌吃飯時看到別的同學都點葷菜,自己也不好意思全部點素菜。經濟困難的在校生如果感覺處處不如別人,他們可能會表現出強烈的自卑、敏感和焦慮等心理癥狀,嚴重的可能會產生孤僻和不平衡等不良心理,面對周圍的人和事可能心生戒備或敵意,甚至有可能對他人、對社會產生攻擊性行為。
二、教育公平視角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問題的成因
(一)資助工作重內容而不重本質
資助工作重內容而不重本質,指的是高校對貧困生的資助僅重視經濟資助的“實”,忽視了資助本身的“質”,致使我國不少獲得經濟救助的貧困學生仍不大珍惜學習機會,不懂得自我激勵,把外界對自己的資助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情。為了保障教育機會公平,國家和社會對經濟困難學生采取了經濟資助的方式,但一直以來,由于缺少相關的資助理論指導和專家引領等原因,資助工作僅停留在物質層面,尚未深入學生心靈。國家優先解決每年龐大的受助群體的經濟需求,主要注意力僅停留在解決受助學生在校期間的經濟困難,對他們的心理訴求和精神追求還缺少系統而深入的資助保障,由此所導致的物質資助與精神資助的斷裂問題在所難免。
(二)資助工作重結果而不重過程
資助工作重結果而不重過程,導致眼前資助與未來資助的斷裂。一是從次數來說,對經濟困難學生的“獎、貸、助、補、減”措施具有一定的頻率,大學本科四年,每學年大體上僅實施一次資助。在實施了相關資助之后,高校對于學生平時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出現的困難,似乎就視而不見了;高校資助政策對困難學生的生活全過程無法全覆蓋,資助政策的空白顯而易見。二是從資助的連續性上看,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如果有困難,可以獲得某種形式的資助,但當他們畢業后,就無法享受相關資助政策了?,F在國家提倡終身學習、終身教育,學習貫穿人的一生,但學習資助卻無法貫穿人的一生。高校有關資助政策的過程性割裂,無法適應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
(三)重經濟資助而不重思想教育
經濟資助是物質層面的,思想教育則是精神層面的;物質與精神的結合,才可能塑造綜合素質完整的人才。重經濟資助而不重思想教育,導致物質資助與心理資助的斷裂。當前我國高校對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資助工作過于注重經濟資助而輕視心理資助,僅給困難學生金錢上的幫助,而忽視了對他們進行感恩教育、勤儉教育、勞動教育和奮斗精神教育等。一些高校把資助工作當成慈善活動,沒有從思想層面考慮經濟資助的真正目的,認為經濟資助工作的過程就是給錢給物,以幫助學生度過眼前經濟難關。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學生把自己的貧困現狀當作一種“籌碼”,認為自己理應獲得別人的資助。當然,也有高校視資助為目的,而非育人的過程,把資助工作簡單化或泛化。經濟資助雖解決了受助學生表面的困難,而忽略了學生內心深處的困擾,無法從根本上達到教育公平的目的。
三、教育公平視角下構建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建議
(一)外在資助與內在資助的彌合
外在資助不是終點,而應變成一個起點,是激發學生自我救助的起點。外在資助也不是目的,而是一個長久的過程。當前我國學生資助的資金主要來源有國家財政撥款、金融貸款和社會捐助等,但現實中由于銀行還貸風險的增加,銀行對助學貸款大多處于被動應付狀態,對助學貸款表現比較被動。而且,我國還未形成社會捐助的風氣,來自社會捐助的助學資金所占全部教育資金的比率偏低。因此,國家應加大財政貼息和免交營業稅等措施,進一步刺激銀行開展助學貸款活動;建立健全社會捐資助學的鼓勵政策,使助學行為不僅成為一種自覺,更是一種義務。
通過國家、社會等多方面的經濟資助,激發學生內在的愛國情懷;通過學校的經濟資助,激發起學生向學向善的集體主義榮譽感;通過他人的幫助,激發起學生仁者愛人的互助情感。此外,通過資助,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奮發有為、樂于奉獻。所以,外在資助是一枚“種子”,高校應幫助這顆“種子”盡早發芽、茁壯成長,使學生早日回報國家與社會。
(二)眼前資助與未來資助的聯合
當資助成為一種制度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到制度的可持續性。因此,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既要著眼于眼前的急需,也要著眼于未來的發展。對大學生的多種資助形式,不應局限于讓學生度過眼前的經濟困難,也應延伸和擴展到其未來的需要,進一步擴大資助的范圍和內容,兼顧其終身發展的可能性。除了對學生當前學習和生活的資助,也應對其在校和畢業后的技能和特長學習,立業、創業和擇業等方面的學習需要提供必要的資助。如給予一定期限的無息貸款資助和創業啟動資金的支持。學生在校的學習,往往僅是理論基礎的積累,更多的實踐學習是在畢業之后進行的,所以對學生畢業之后的學習資助應是持續的,這就需要國家、社會延長對學生的資助期限。
(三)物質資助與心理資助的融合
物質資助與心理資助的融合,即要把經濟資助與心理幫扶相融合。學校是育人的專門機構,每一種活動都應承載其特殊的教育意義。因此,不應將資助活動簡單化和形式化;應將物質資助與心理資助進行有機融合,將資助本身變成一場生動活潑的教育方式,將資助活動變成一堂形象感人的思想教育課程。通過資助,幫助學生在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與人共處等能力方面獲得提升,這才是高校資助的終極目的。大學生往往會因經濟上的困頓而產生自卑感、無助感等各種心理障礙,這些障礙需要及時化解,否則可能影響他們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學習生活。輔導員應及時了解和掌握貧困學生的心理活動,鼓勵他們正確看待和認識貧困,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正確認識自我價值,增強積極向上的動力。
高校是育人的重要場所,在開展資助工作中應以育人為本,不僅要加大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力度,也應加強對其心理疏導和思想教育,使資助體系更加完善,使資助工作本身成為教育的載體,使資助體系成為促進貧困大學生德智體美等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石建新.淺談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知識經濟,2014(16)
【作者簡介】唐師平(1973— ),男,廣西賓陽縣人,碩士,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中級館員,研究方向:學生管理;歐建文(1967— ),男,廣西荔浦縣人,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學生思想工作;韋家朝(1972— ),男,廣西貴港市人,博士,南寧師范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