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芝
摘 要: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和經濟的迅猛發展,行業、企業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日益綜合化、多樣化和可變性,這對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中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過對目前畢業生人格教育和關鍵能力培養必要性的分析,創新中職教育的育人模式,從而提高中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人格本位;關鍵能力;中職生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國家、社會以及用人單位最為關注的是畢業生人格水平和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而不是單一的專業技能。如何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社會的應變能力,就成為我們教育界特別是職業教育界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人格教育和關鍵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1.當前大中專畢業生人格的狀況令人擔憂,更談不上完美人格及高尚的愛國情懷,這與學校、社會及家庭對人格教育不夠重視有關。比如一遇到挫折就產生自殺念頭甚至自殺。自己的心里不舒服就怨恨社會甚至連自己的親生父母也不放過(濟南一大學生弒母案)。某省在2018年職業教育技能大賽選拔過程中,一位專業技能表現特別突出的選手完成操作后,下一位選手開始操作時,機器出現了故障,無法進行下去,結果從比賽現場的監控中發現,就是這位即將擬定為“種子選手”的學生人為破壞了操作器械,隨即評審專家取消了他今后參加任何賽項的資格。由于人格的缺陷,導致了他認知、行為出現了問題。
2.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AI)的到來,作為以制造業為主的中國,AI的替代崗位將會遠遠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美國《科學》雜志指出,到2045年,全球50%的工作崗位都有可能被AI機器人替代,而中國為77%。也就是說,在未來30年里,中國每4個工作崗位會有3個被AI代替,大部分工作崗位將消失,這部分靠專業技能吃飯而缺乏終身學習、創新思維、創新人格、團隊精神等關鍵能力的人將被淘汰。
3.從國際教育形勢發展看,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經濟的迅猛發展,由“知識本位”發展到“能力本位”培養的學生不能適應職業發展,再加上終身學習的浪潮以及人本主義的涌動,促使了“人格本位”教育模式的產生。在日本,社會進入富裕階段以后,職業教育由為社會和企業培養專業化技能型人才教育轉化為個人的發展和成長所進行的“人格本位”教育,培養具備“柔軟性的職業人”的教育,即培養能適應社會變化的人的教育。
4.當前的教育的側重點與社會用人重視程度的脫節
(1)當前學校教育重視的層次為:
專業能力(強)? ? ? ? ? 關鍵能力(中)? ? ? ? ? 人格(弱)
(2)學生進入社會之后被重視層次為:
專業能力(弱)? ? ? ? ?關鍵能力(中)? ? ? ? ? 人格(強)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專業能力:是指在特定方法引導下的有目的的、合理利用專業知識技能獨立解決專業問題并評價其成果的能力,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勞動生產工具的認識和使用等。目前的職業教育主要以培養專業技能為目的。就以中職生來說,如果在校期間掌握了一定的專業能力,畢業后可以盡快地適應在校期間培訓過的一些技能,基本完成工作任務。
2.關鍵能力:是指在從業者的未來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能夠支撐終身發展、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和各種職責的能力,是一種跨職業的、并在職業生涯中起關鍵作用的能力。它包括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假如一位中職生在具備專業能力的同時,學校注意其關鍵能力的培養,使他的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都得到提高的話,他在未來的工作中不是簡單的機械操作,而是在不斷思考、合作交往中創新創造,并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各種環境。如果不注意關鍵能力的培養,中職生發展的空間就變得狹隘,同時一旦工作環境和職責發生變動,就會無所適從。
3.人格與人格本位
人格:是由人的性格、氣質、道德、品質、信仰、尊嚴、魅力等特征的總和,是人類獨有的社會特質,代表人類靈魂的本質。它會在不斷的學習中發展和完善,人格的魅力不斷地提高。
人格本位:由“能力本位”發展而來的,強調了教育要“以人為本”,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的理念。“人格本位”就是把人格教育放在了優先和基礎的地位[1]。
人格對能力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北京吉利大學執行校長羅曉明在《人格本位:大思想》一書中指出:“‘人格本位的核心精神是指人不僅要有知識,更要有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創造能力,對人類崇高精神的感悟和思索,對事物的判斷、認知能力,并由此產生民族精神、社會責任感、誠信品格,產生積極的人生目標、走向及為此奮斗的堅韌毅力。”
三、中職生人格本位引領下關鍵能力培養的模式
(一)灌輸式教育(目前已普遍存在)
1.課程的設置上,將人文、藝術的課程融合到科學、技術課程的體系中,也就是要求任何學科的學生都必須修讀哲學、文學、歷史、音樂等科目。麻省理工學院院長保羅·格雷說:“一個職業工程師,是生活并工作在一個社會系統中的, 他需要了解文化的價值和人類的價值, 不能把人文課程僅僅看作是糕點上的奶油。”要把價值教育放在整個教育的首要地位, 將人格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全部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