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玲
摘 要:師公舞是壯族祭祀儀式中專門用于表演的祭祀歌舞。從文化發展演變及歷史淵源角度來看,與古代巫風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目前,師公舞主要分布在廣西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區,因而也被劃分為桂南師公舞和桂中師公舞。總體來評價,均可統稱為廣西壯族師公舞。本文基于文化保護機制建構的視角,以21世紀以來廣西省中南部上林縣師公舞的發展與傳承保護現狀,淺談師公舞藝術形態、文化特色,繼而為其創新發展明確方向。
關鍵詞:廣西師公舞; 壯族; 傳承
1 廣西壯族舞蹈文化 -- “師公舞”
廣西壯族擁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服裝、信仰、傳統節日,所以在藝術文化傳承、風俗養成等層面,也較為獨特。在諸多文化中,壯族同胞普遍以舞蹈文化為主流,舞蹈、音樂是最直接性的文化交流。換言之,千百年來,壯族人民有著自己的民間信仰,很多民族舞蹈大多是源于宗教崇拜、祭祀儀式。譬如,“師公舞”就是重要一脈。
嚴格講,師公舞是在楚文化基礎上發展而來,目前在廣西中部、南部部分縣域地區廣為流傳。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以戴面具跳神為主要標志。在近兩千年的發展演變中,壯族師公舞逐漸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儒家道家文化的影響,所以大量吸取了民間的傳統文藝、體育形式,最終逐漸演變成為當下的具有半宗教性質、半文藝性質的獨特表演形式。
2 廣西中南部上林縣“師公舞”的藝術形態與特征呈現
上林縣與周邊的武鳴、柳江、象州等地區一樣,近年來一直如此師公舞傳承發展相對較好的幾大地區。理論上講,各地彼此間在表演形態上雖略有偏差,但并無所謂的優劣之分,僅僅只是戲劇形式與表現特征的差異。這其中又分為南北、正野派之分。按照地域劃分象州中平一帶的桂中師公舞屬于正派,上林地區的師公舞屬于野派。正野派無優劣之分,而只是在形式與特征上各自特色不同。野派的上林師公舞在戲劇結構特征上,其儺戲的戲劇結構特征尤為鮮明,既接近于傳統戲劇結構,又與現代戲劇結構不謀而合。
一般來說,師公舞的表演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的形態、服飾特色等。表演時,均是由師公來佩戴面具,然后在打擊樂伴奏下扮神作舞。在歌唱的內容編排上,主要就是以頌揚神靈為主,因為早期當地的祖先,祈求神靈賜福消災為主。于當下的意義來看,表面上看似已經“過時”,實則依然與當地壯族人民的生活發展很貼切。祈求神靈賜福消災的現實意義,即集中反映出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故此,師公舞是楚文化與巫術祭典禮儀相融合演變而來的舞蹈。嚴格講,祭祀類的舞蹈,多涉及當時的農業、生活方式等,其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更為重要的是,祭祀類舞蹈模擬性很強,最接近生活的真實感。對于這一點,通過舞蹈表演形態特征可以印證。
具體來看,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舞步姿態沉穩,與一般的單一民族舞蹈有很大不同。表演者表演過程中神態虔誠。通過服飾與面具的氣氛渲染,在朦朧的氣氛中寄托著早期壯族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與期盼。上林縣的“師公舞”人物性格突出,舞蹈語匯比較豐富,并具有一定的韻律和規范。表演時,師公著寬袖大袍,戴上刻有人物臉譜的木制面具,在打擊樂伴奏下,先表演一段獨舞或雙人舞,示意這位神靈已降臨人間,接著坐下來演唱該神的身世業績,歌頌他的力量與功德。每個神各有一個不同的面具和唱本,舞蹈動作和伴奏鼓點也各具特色,生動的表現了各個神的性格特征。
發展到今天,隨著歷史環境、社會生活方式的全局改變,所以近幾百年來,尤其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廣西壯族人民的師公舞,存在形式也發生著變化,即由原本的“娛神”逐漸轉向“娛人”。因為過去的人們,因缺少先進的科學知識,只能將避免災難、土地豐收等生活愿景寄托于神靈。如今不同,伴隨著生活方式與社會意識形態的全面變化,再加上本民族文化與他民族文化的融合發展,致使師公舞中的某些動作及功能也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3 傳承途徑與發展對策
理論上講,師公舞與當地壯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環境、信仰、風俗、審美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簡言之,原始、古樸,動作莊重穩健,情緒含蓄虔誠,這些是主要形態特征。此外,近兩千多年以來,壯族師公舞本身也經歷了很多次的創新發展,最終方能流傳至今。所以,在全新的人類社會新環境下,伴隨著廣西壯族人民生活習慣、風俗文化有較大程度的變化,所以師公舞也理應當做出相應的變革。當然,并非師公舞自身文化內涵的轉變,而是文化內容傳承模式的改變。
首先,創設師公舞的良性傳承環境與氛圍。在廣西中部和南部很多縣城,各地的村鎮地區,每逢重大節日便會舉行相應的祭祀活動。其中,主持祭祀基本上還是離不開師公。所以,這些活動本身就是發揚、宣傳師公舞的渠道平臺。在傳承機制構建層面,迎合新時代背景,借助網絡新媒體資源,與當地的旅游等產業融合在一起,讓更多的民眾盡可能多的了解到獨具壯族特色的師公文化。
其次,政府部門應提高傳承重視度。作為民間遺傳的文化遺產,文化流傳本身就是一個耳濡目染的過程。所以,作為政府服務部門,理應擔當起更多的責任。文化保護看似遙不可及,實際上卻一直圍繞著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
結語
師公舞是壯族舞蹈文化的瑰寶,也是壯族幾千年文明智慧的結晶。它隨著歷史的前進和演變,進行著發展和創新。對師公舞進行研究和傳承有利于我們更好的了解舞蹈藝術的歷史發展過程,對繼承和發揚民族舞蹈文化有著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于欣, 金濤. 廣西師公舞的不同形態與源流[J]. 民族藝術, 1992(1):144-161.
[2]蔣亞云. 廣西壯族民間舞動律風格特征根源探尋——從創作的角度看師公舞的傳承與發展[J]. 藝海, 2013(9):110-112.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二級學院舞蹈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