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躍強
【摘要】《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要培養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小學語文教學長期以來停留在傳統的師生問答模式中,這種機械化、低效式的教學方法不利于開發小學階段學生的潛力,同時也違背了語文學科知識的多元化、發散式特點。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挖掘和鍛造,幫助學生發現自身智慧潛力,呈現出個體生命發展的蓬勃向上的力量。因此,讓學生經歷觀察、想象、操作、質疑、創造等學習過程,是積淀自主探究能力必備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方法;探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至關重要。尤其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應盡可能點燃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主動探究來獲取知識,不能將其視為被動裝填知識的“容器”。因此應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能力當作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怎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小學生主動探究能力呢?筆者認為可讓學生經歷觀察、想象、操作、質疑、創造等過程,巧妙積淀自主探究能力必備的思維品質,通過一系列親身實踐活動來獲取知識、構建認知結構。下面就談談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點滴做法。
一、引導觀察,激活探究思考能力
小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易陷入思維定式,為培養其主動探究能力,教師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沉淀以完成知識的積累。具體來說,教師應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觀察。新課標明確指出:“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與事物之間聯系的主要手段。從小培養孩子們觀察的興趣,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的好習慣,將使他們終身受益。”觀察對于學生自身的語言表達有重要的意義,是鍛煉學生將觀察的事物文字化表達的主要訓練手段。學生在自主觀察的過程中可以活躍思維,從被動式學習變為主動式學習。比如在教學《白鵝》一課中,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學習作者具體生動描寫動物的寫法,培養仔細觀察的習慣。因此教師可組織學生去動物園等場所深入實地觀察小動物,或者播放有關動物活動的視頻,讓學生仔細觀察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感受生命的多樣性,從而逐漸喚醒學生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畏。又如《生命 ?生命》一課中,老師可布置學生課后觀察自然界中的螞蟻、家中的植物等事物,并撰寫每日觀察記錄,從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觀察,引導學生持續性地思考、感悟生命的意義,活躍學生的探究思考能力,為后面單元習作積累素材。
二、妙用想象,激發探究思維能力
陶行知先生說過:“解放小孩子頭腦,我們要發展兒童的創造力。”而一個人的探究思維和創新能力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想象力的高低。想象力是智力因素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學生學習的必要條件。教師應培養學生敢于思考的能力,鼓勵學生大膽地、合理地想象。比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中,教師可以播放火燒圓明園相關影像資料,要求學生談談觀后感、暢所欲言,有的學生想到的是這一事件的動機、有的學生考慮的是這一事件的結果、有的學生疑惑為何中國不制造火炮火槍來對付侵略者。學生的思維角度不同,看待問題的切入點也不同,而教師應盡可能地減少對學生思維的干擾,讓學生在符合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大膽想象、發表看法。再如《自然之道》一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末段“不一會兒,數十只食肉鳥吃得飽飽的,發出歡樂的叫聲,響徹云霄”這句話中展開想象,進行練筆,教師啟發學生想象:食肉鳥可能會說些什么?從幾個角度進行點撥如夸耀不費吹灰之力就飽餐一頓的得意、嘲諷游客好心辦壞事的無知等。教師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想象,激發學生探究的濃厚興趣,繼而進行扎實的練筆,這一過程加深學生對課文主旨的理解,也讓學生在探究、體驗中受到啟迪,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鍛煉。
三、善用操作,強化探究實踐能力
學生主動探究的前提是親眼觀察、親身想象、親自體驗,而最關鍵的體驗環節需要學生動手實踐。學生將從不同的觀察角度和思考層面下獲取的信息進行表達輸出,對知識的掌握力度也能得到強化,這比教師單方面地灌輸效果更好。比如教學《爬山虎的腳》一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繪畫的方式來突破“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一教學難點,學生在動手過程中既完成了對自我想象和理解的呈現,又容易激發興趣,培養動手動腦能力。更進一步,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用語言將自己的思維表達出來。如在教學《蝙蝠和雷達》中“蝙蝠飛行與飛機夜航之間的內在聯系”這一難點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而后各組派一名代表上臺畫蝙蝠飛行和雷達工作的示意圖并做說明,各個小組相互指正、完善示意圖。通過創設利于暢所欲言的和諧氛圍,為學生提供主動探究的最佳學習空間。學生在自我表達和互動交流的操作中,既能夠鍛煉語言組織能力,又加深了對自主學習獲得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生的探究實踐能力得到了有效強化。
四、巧設質疑,發展探究自主能力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努力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堅持真理,不受課本和教師講解的限制,敢于提出質疑。比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六上《詹天佑》一課中,盡管其“人字形鐵路”的設計具有突出效果,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質疑:是否還有更好的設計方案?激勵學生自行想象、自主設計,探究出其他更好的設計方案,這一過程有助于學生開拓思維并養成自主探究和創造的習慣。另一方面,考慮到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授人以漁”,尤其在現如今的知識經濟時代,學習速度明顯跟不上信息產生的速度,因此對學生而言,比起課本上的“死”知識,更應該掌握學習的“活”方法,重在發展自主探究的能力。具體來說,教師應教會學生如何利用多種渠道以及龐大的網絡資源來發現知識、學習知識。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踐行報紙剪切、書刊摘抄、網絡下載等方式,以培養學生獨立完成學習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學生在主動探究過程中會逐漸加強對于知識的鑒別能力,久而久之學習效率得到顯著提升,對未來的成長發展意義重大。
五、學會創造,促發探究遷移能力
學生主動探究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思維的聯動,更需要實際體驗和鞏固的過程,教師應盡可能放手以便讓學生自主完成任務。在傳統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廣泛引導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實際應用,可以幫助學生在現有的知識體系中按照一定的規律和方法創造性地發展出類似體系的知識點內容與知識點間的組織結構。比如在學習完《七月的天山》一課后,學生對于課本中關于天山景色的描寫印象深刻,教師可以因勢利導要求學生自行歸納課本上對天山景色的描繪性詞語和語句,然后據此仿寫一段描述校園景色的同類型短文,以此來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經過這一過程的訓練,學生能夠從最開始的“照抄”逐漸變為“創造”,寫出不同于課本上的優美語句。再如教學《魚游到了紙上》時,學生對文中描寫人物的方法很感興趣,教師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出“作者抓住外貌、動作、神態刻畫出了一個專心致志、畫技高超的聾啞青年”后,可以結合課后小練筆,進行寫法遷移訓練,啟發學生:“靜靜地,我們也來看看當時圍觀的人議論的情景,看看他們的外貌、神態、動作,學習作者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寫法的遷移訓練,給予學生自主體驗和鞏固知識的過程,對學生探究遷移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受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的影響較大,而學生的語文學習需要充分觀察、大膽想象、動手實踐、敢于質疑、遷移創造,進而學以致用并掌握有效的學習技巧和方法,這也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能力的深刻內涵。
參考文獻
[1]王玉珍.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點滴看法[J].學周刊,2017(4).
[2]蔣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探究的方法[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