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超宇
【摘要】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首次出現小古文,對小古文的文本解讀,還是要用好課后練習和插 圖。在對三年級小古文文本處理時,借助對課后練習的分析,我們可以從年段特點、文本特質、教學策略等角度來優化教學內容,有助于教師更好地教學,學生更好地吸收課文內容。
【關鍵詞】統編教材 ;課后練習教學 ;小古文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司馬光》,它是一篇小古文,原先學校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一次出現小古文是五年級下冊的《楊氏之子》。統編版教材從三上冊起每一冊都有小古文,三年級下冊的一篇古文是《守株待兔》,放在了寓言故事這個單元當中。三年級的孩子怎么學小古文跟五年級的孩子學《楊氏之子》,那是不一樣的。那該怎么辦呢?其實編者在編寫教材時已經為老師點名方向,這些線索都藏在課本中。特別是課本中的課后練習,在構思教學設計時,巧用課后練習,由該系統向外延伸,形成更符合生本的教學設計。
一、巧析課后練習 ?立足根本
統編教材的課后練習是以教讀課文教學的目的為線索的,這就為我們借助課后練習確定教學內容提供了可能。在解讀文本時,真的不可以小看課后練習,很多老師會出現一個比較習以為常的錯誤,那就是課后練習就是上好課以后,鞏固課堂內容。其實并不是,課后練習就是編者遞給一線教師的“橄欖枝”,讓教師借助課后練習,基于生本,形成一個思維網絡。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不能僅僅局限于單一的教學,而是組織開展一定的“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更為廣闊的實踐活動中學習、吸收、積累和運用。
二、內化課后練習 ?拓寬學路
(一)范讀引路,提升古文語感
因為本篇課文是小學階段第一篇小古文,要運用多種方法,充分引導學生練習朗讀,邊讀邊加深對小古文的感受。但由于本課是學生首次接觸小古文,對朗讀的要求一定不能過高,只要能跟著教師讀出正確的詞句間停頓即可。至于朗讀的語氣、感情方面,一律不做要求。教師進行范讀,學生進行跟讀,這樣的效果較其他策略來說更加明顯。那么在初讀《司馬光》這篇小古文中是按照跟讀、自由朗讀、賽讀、齊讀這四個步驟進行展開。在此基礎上,所有的基礎,都需要老師的范讀去夯實。對于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首先可以讓學生知道詞句間的停頓,其次還可以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強烈的閱讀欲望,產生豐富的情感想象。因此教師的范讀,對于展開小古文教學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四個步驟的操作下,學生在解決字詞的基礎上,對于本課詞句間的停頓朗讀基本沒有任何基礎上,在教師的范讀引路下,學生對小古文的朗讀有了一定的興趣,甚至有一些學生搖頭晃腦地朗讀小古文,對小古文的朗讀有了一定的語感。那么對課后練習第一小題的問題也相對迎刃而解。
(二)梯式引導,培養閱讀能力
《司馬光》課后第二題明確指出,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來講一講這個故事。換言之,其實就是借助注釋,大致了解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情。雖然《司馬光》這篇小古文大致語言還是跟現代文用詞上大致相同,比如說“群兒戲于庭”的“戲”跟我們現在是一樣的,“一兒登甕”的“登”也是一樣的,也是“爬”的意思。盡管對于理解有著一定的難度,仍需要學生自主實踐,自己去用不同方法去發現一些比較難理解字詞的意思。但這一環節的講故事,與初讀環節講述此前已經了解過的司馬光的故事有所不同,對語言表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需要把課文中“庭”“足”“皆”這類文言詞語轉化成現代漢語來表示,還要有一定的順序,所以教師在展開這一環中要給足學生時間,也要教給學生方法。
第一步,學生進行反復地讀,慢慢地形成語感,這種語感其實也是幫助他來理解這個故事,理解這篇文言文的方法。第二步,在操作時要馬上在前面朗讀的基礎上跟進“我們這樣有節奏地讀了以后,你究竟讀懂了什么?”有些語感好的孩子可能把整個故事都讀懂了,有些語感不怎么好的他可能讀懂了某幾個句子。好,教師可以引導借助課文當中的注釋,也可以看看右邊課文當中的插圖,繼續發問“你讀懂了什么?”在這個發問時,老師是要有目的,要有層次地進行引導的,其實是要問整個故事大概講了什么,你是怎么讀的,怎么讀懂的過程要給予不斷地豐滿。打比方說有學生讀懂了這個句子,“我們班還有誰也讀懂了這個句子,你是怎么讀懂的?”這里有個思維的交流和碰撞的過程。這里學生會說出來很多的方法,比方說主要是借助注釋,有些說是看課文中的插圖,這些都是讀懂文言文的方法。其實就是在交流的過程中,讓他感覺到這倒是很奇怪的,比如說“眾皆棄去”,就這樣四個字,卻表達了這么豐富的意思。是不是覺得這么短小,意義就這么深刻,這種感覺就慢慢起來了,一個字原來有那么多的意思,“司馬光”我也可以用“光”。學生在此時對小古文的興趣就更加濃厚了,更加迫不及待地學下去。那么故事讀懂了,司馬光的人物形象是水到渠成了。
(三)圖文交映,增加學習情趣
教學插圖用以增加語言文字的趣味性,使文字部分能更生動、更直觀地活躍在學生的心中。它不但能突出主題的主要內容和思想,而且還能使學生在受到美的感染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的觀察、思維、想象、記憶等方面的能力。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設計,內容豐富,色彩明麗,而且力圖貼近學生的語文生活,體現現代性。特別是在《司馬光》一文的運用中,文中的插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理解文本。在教學“甕”這個詞語的意思時,注釋清楚寫出“一種口小肚大的容器”,對于學生來說,這個概念還是比較虛無縹緲的,他們甚至自然而然地理解成“缸”。但是其實并不是,“甕”和“缸”有著很大的不同。這時候插圖的出現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課文中的插圖中,畫著一個“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明確的以插圖為教學策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把錯誤的理解排除在外。
2.深化主題。其實插圖還是課文主題具體化的反映。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插圖反映的正是課文的主題。教師只要抓住了這些插圖,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誘導,主題就會深化,重點就會突出,使得本課問題迎刃而解,進而達到深化主題、產生畫龍點睛的功效。在感受司馬光砸甕的過程中,教師其實可以借助插圖來讓學生感受司馬光的動作“持”“擊”,水甕“破”“迸”。借助插圖,直觀又有趣地讓學生感受到司馬光的勇敢和果斷。
3.鞏固知識。研究表明,插圖有利于對信息的記憶,尤其是對延時識記的效果優于即時識記。學生通過觀察插圖,插圖中內容印在腦海,此時讓學生來復述或背誦課文,就要比直接背誦文字要簡單容易多了。再以《司馬光》為例,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仔細認真觀察插圖,在培養了小學生的觀察能力的同時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在用自己的話講述司馬光這個故事時,出示課文中的插圖,學生腦海中會出現對故事的無意識記憶。對于鞏固知識,插圖有著十分奇特的效果。
眾所周知,語文素養的培養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文本,教師只有內化了課后練習,統整教材,學生才可以吸收到更多知識,激發學習的情趣。在編寫課本時,凝結了眾多編者的匠心,特別是課后練習以及插圖,雖說是小細節,但是小細節可以撼動一切,它們的作用十分重要。課本的知識僅僅只是舉一,對學生興趣以及能力的培養就是反三。這要求教師整合課后練習,不斷優化教學過程,不斷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將是所有一線老師的教學宗旨。
參考文獻
[1] 曾桂花. 課后練習為導引 以生為本解《項鏈》[J]. 小學語文教學, 20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