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紅濤

【摘要】隨著自媒體技術飛速發展,自媒體教學資源的使用早已滲透到了各學科教學中,同時微課程這一新型的名詞也從中應運而生。本文將微課程與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相聯系,分析了初中語文寫作微課程開發和建設的必要性,探索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微課程的路徑,試圖解決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教學矛盾,從而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語文;寫作;微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初中語文寫作微課程開發的必要性
微課程(Micro-lectures)的概念最早誕生在美國,在美國微課程又稱為短期課程、課程組件。2008年,美國教學設計師David Penrose對微課程(Micro-lecture)理念做了系統闡釋。“微課”是從“翻轉課堂”中涌現出來的一種新概念,教師自己設計制作一小段講授知識點的“小”課程課供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稱為“微視頻”或稱為“微課程”。在國內,微課程的概念最先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鐵生提出來的。胡鐵生認為,“微課程”是根據新課程標準和課堂教學實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中所需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結合體,江蘇泰州的“泰微課”就是其中的代表。隨著微課程熱潮的涌現,微課程開始在教育的各個方面得到運用,人們對微課程的認識越來越全面深入。但是將微課程與初中寫作教學結合的還很少。
長期以來,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效果并不很理想,存在著教學隨意、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缺乏過程指導等現象。這些現象很大程度上與初中語文寫作教材沒有為寫作教學提供足夠的幫助有關,此外就是與寫作課枯燥、乏味等有關。筆者認為將微課程與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相結合,使用多媒體技術來彌補這一不足,即使“泰微課”已成為廣大教師使用的課程資源,但也大多只局限于初中語文課本的微課程設計,而初中作文微課程的教學資源是比較少的。
初中語文寫作一直是教學中的重難點,多年來,我國不少課程研究者致力于建構“體系化的寫作課程”,但也難以如愿。所以微課程的設計與研究應用于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更能具有其實際研究意義。如將多媒體應用于語文寫作教學中,必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寫作興趣,也彌補教師自身不足,更好地完善課堂教學結構。玻爾研究表明,即便是寫作技能很差的學生,寫作時也會運用若干個有效策略。教學生學習寫作只需教若干關鍵知識,不必也不可能教系統知識。因此,有效的寫作教學應該是將最關鍵的知識安排于這些有效的教學活動之中,而不是學習大量脫離活動的寫作知識。筆者認為適合學生學習需求的寫作課程應該是“規模小,容量少,主題明確強”的寫作微課程。
“微”即微小、碎片化,是指時間在 10 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它適合學生特點和習慣,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初中語文寫作中的各個知識點,或各個教學環節而設計并運用的一種課程資源。
二、寫作微課程與普通教學課件的區別與聯系
三、構建初中語文寫作微課程的基本路徑
(一)根據學生的學情習慣選擇課程目標
初中寫作是最富有個體差異性的課程,因而最需要差異性對待。有的初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寫作能力,有較高的寫作水平,這時老師需要做的就是引導、鼓勵他多讀書,以此來拓寬視野,增加思維的深度,而有的學生可能在寫作的時候有中心不明、結構不清等問題,還有的甚至連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都不具備。管建剛認為,作文教學最務實的做法就是認真批閱學生作文,依著學生作文的實際情況,找出問題,再進行指導或訓練。因而,在設計寫作微課程時就必須分析學生的學情,了解學生已具有的能力和可以達到的水平,著眼于學生需求選擇課程目標。
(二)依據初中寫作課程目標與學生特點開發課程內容
我們傳統寫作課程內容開發主要依據課程目標加以開發,初中語文教材也提供了寫作的系列化的要求,而寫作微課程則不然,它應該是根據課程目標與學生特點兩個維度之后選擇的結果,既體現課程目標,又符合學生的特點,根據學生特點來確立的目標,并同時參照課程內容來滿足學生初中寫作學習的實際需求。所以,寫作微課程一定是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寫前、寫中、寫后活動的設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可操作性和實踐性。
(三)依據課程內容與學情設置學習支架
為了有效學習,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和學情,適時搭建學習支架。在設計微課程目標時,將學生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課程目標,而對于學生在寫作中遇到的一些有價值的但又不是課程目標的學習困難、障礙,就可以通過微課程來幫助學生解決這一問題。朱曉斌說過,一定程度上學生寫作困難,很可能與學生高認知負荷密切相關。學習支架的設立,可以降低學生的認知負荷。教師找準學生現有水平和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區域,以此為支點,設計支架,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突破原有寫作能力的邊緣。
初中語文寫作微課程這一新領域,前人研究成果還很少,還有大量的理論和實踐等待研究。我相信我們教師精心設計寫作微課程,并合理運用,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定會使寫作教學有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鄧彤,王榮生.微型化寫作課程范式的轉型[J].課程·教材·教法,2013(9).
[2]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主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朱曉斌.寫作教學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