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琿子
摘 要:小學階段是人成長以及發展的重要時期,對小學各個學科知識進行系統的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知識結構體系,實現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對學生的成長以及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課程標準對小學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教學方法做出適當調整,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提高教學內容的探究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策略
現階段,社會各界對小學教育工作高度重視,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成為教育界研究的重點問題。自主學習強調以學生為核心,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實踐、探究、分析、思考,進而幫助學生養成自律、自主的學習習慣。為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需要對教學的各個環節作出必要的調整,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深入分析小學生的學習特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以此來實現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
一、自主學習的主要特點
自主學習是積極主動學習知識的過程,在此期間,學生需要依據自身實際情況,制訂合理的學習目標,經過控制認知、特征指導、客觀情境分析、動機與行為調整等環節,實現學習成績的全面提高。在自主學習模式的推動之下,班級整體的學習氛圍將會得到顯著改善,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得到全面提高,依據制訂的自主學習目標,學生能夠對自主學習的成果進行細致的分析,并做出合理的評價。與傳統的學習模式相比,自主學習能夠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對學生未來的成長以及發展具有重要作用。[1]
(一)有效性和相對性
自主學習需要學生通過各種措施,實現學習過程的全面優化處理,通常情況下,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取的學習效益與學生的自主性成正比。自主學習的自主具有相對性,受到客觀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在某一方面表現出自主的特征,無法實現全面的自主,因此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學習自主程度的研究以及分析,實現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培養。
(二)獨立性和能動性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無法得到全面培養。自主學習與傳統的灌輸教學不同,學生需要依據自身對知識的理解和分析進行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負責對學生進行引導,這種學習模式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降低對他人的依賴,通過自我選擇以及自我控制,獨立自主地完成學習過程。自主學習強調學生的課堂參與,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完成學習,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效率將會得到顯著提高。[2]
二、小學生自主學習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師存在的問題
自主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前對教學內容認真準備,詳細查找教學相關資料,使學生對學習的知識能夠形成初步的理解和認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未得到全面落實。很多教師在課堂提問環節對學生的評價過于單一,缺乏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導致學生對知識缺乏深入的理解,實際學習效果不夠理想。課堂上教師普遍注重學生對講解內容的模仿,教學過程缺乏新意,這也導致很多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3]
(二)學生缺乏自主學習意識
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進步,教育理念持續更新,啟發探索等全新教育模式得到有效的應用,教學質量逐步提高。但是,很多小學教師缺乏創新意識,課堂教學過程中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逐漸形成思維定式,習慣于接受知識的灌輸,很多學生無法跟上教學進度,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自主學習意識嚴重不足。為此,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學生營造出輕松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
三、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轉變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升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點是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會利用自身知識結構獲取全新的知識,將學習轉變為知識探索的過程。小學生由于自身年齡特點,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足,學習知識的過程先需要進行感性的認知,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逐步形成理解,并通過不斷的練習達到鞏固和運用的效果,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會得到全面提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分析學生的特點,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實現知識的逐步滲透,增加教學內容的開放性,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以此來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全面提高。[4]興趣對小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一旦學生對教學內容充滿興趣,學習的有效性將會得到全面提高。為此,教師需要加強對小學生身心特點的研究和分析,加強對教育基礎理論的學習,明確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特點,將教學內容與學生感興趣的各種事物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需要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保持良好的狀態,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培養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是提高學生學習的計劃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能夠將學習過程轉變為內在的需求,幫助學生體會被動學習與主動學習之間存在的差異,使學生在內心深處真正熱愛學習。[5]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樹立起學習的信心,針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需要設計差異化的自主學習目標,促進全體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共同提高。為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特點,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如學習能手、學習標兵、學習之星等,不同的稱號具有完全不同的標準,鼓勵學生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實現學習稱號的提升。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比賽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激勵,并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進行檢驗,以此來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6]
(三)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現階段,教師普遍比較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國外教育專家認為,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自主探究,通過錯誤的嘗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我國教育專家認為,自主學習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完成,為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養成課前預習以及課后復習的良好習慣。預習是學生利用自身的知識以及掌握的學習方法準備新知識學習的過程,預習對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復習屬于對知識的鞏固,對學生知識結構的完成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學生預習和復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及時解決學生的各類疑難問題,確保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同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要指導學生掌握制訂學習計劃的方法、課堂記筆記的方法、對教學內容舉一反三的方法,通過這些內容的系統教學,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7]
(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在提升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依據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出適合的學習情境,使教學內容直觀、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小學各個學科的教材內容中包含了諸多圖片,很多教學內容適合進行情境教學,教師應當結合小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較強的特點,加強對教材內容的研究和分析,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生自主學習遇到困難時需要對其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幫助學生樹立起學好相關知識的信心,避免學生出現厭學等不良情緒,使學生能夠持續獲得學習的成就感,以此來實現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8]
小學階段的學習對人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素質教育理念之下,教師除為學生講解教材中的基礎知識之外,還需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逐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現階段,很多教師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依然采用灌輸的模式,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為此,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的特點,積極調整教學方法,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解決目前小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帶動學生的成長以及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慧燕.微課環境下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21):50-51,66.
[2]王玉秋,王曉亮.教育軟件在小學英語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16):128-132.
[3]孫少煒.見微知著 ?小中見大——淺談微課對小學美術教學的影響及作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7):190-191.
[4]杜 娟.混合式學習模式下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139-140.
[5]周 靜.現代漢語教學應立足小學語文教師的實際需要——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現代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建設,2018(35):71-74.
[6]周昱燁.著眼課內,挖掘周邊,緊跟潮流——淺談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8(34):81-84.
[7]黃錦英,王春菲.學習共同體組織形式與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8(12):5,8.
[8]崔 穎.讓葫蘆絲更迷人——淺談小學生器樂教學中自主學習習慣培養的有效啟示[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