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教學在現實中遭遇諸多困境,不僅學生就連老師也頭疼。而微習作的建構,契合學生寫作的需求。微習作讓學生立足于自己的生活觀察、感悟、表達,如同微信、微博,人人可寫,事事可寫,時時可寫。本文簡要論述了“微習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探索實踐。
關鍵詞:微習作;作文教學;實踐
當前,作文教學似乎很容易走進死胡同。一到作文課,教師講解之后,學生就會拿出各種各樣的資料,要么課課通,要么各種作文書,似乎離開這些作文就無從下手,而練習卷上的作文凡是遇到感人的事千篇一律都是半夜三更下著狂風暴雨,“我”突然發熱了,媽媽或爸爸送去醫院,凡是寫堅持的事就是永遠的騎自行車。作文如同一座堡壘,無法攻破,四處碰壁,最后只好妥協作罷。那是不是完全沒有辦法了?其實,在如今的“微”時代,我們可以嘗試“微習作”來改變這一現狀。
所謂“微習作”,是相對于“大作文”而言的,把200字以下,篇幅長短不一、文體不同的隨文練筆、習作片段、小日記等稱為“微習作”。統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總編溫儒敏先生曾撰文指出“高考語文提分到180分之后,設計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20分的小作文(微習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大作文注重綜合能力的考查,小作文則指向應用或某一方面的寫作能力,一兩百字,可以很靈活。”因其篇幅短小、費時較短、內容更貼近學生而更為學生所喜愛。
那么,我們如何對小學高段作文教學進行改革,改變這一現狀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構建微習作的架構,讓它成為一種可行的習作教學方式。
一、 挖掘文本,展示微習作的獨樹一幟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課文不僅是閱讀文體的例子,還是學習言語表達的例子。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深入挖掘文本,尋找教材中適合進行微習作的訓練點,在學生充分理解文本后,帶著自己的感悟書寫出獨樹一幟的微作品。
(一) 仿寫,以小見微
課文《廣玉蘭》一文后,有這樣一道習題:“仔細觀察你喜歡的一種花,用一段話寫出它的特點。”在學習完課文后,正值梔子花、月季花、杜鵑花等盛開的季節,因此,便有了這樣的一段仿寫得微習作訓練點。
請看學生原生態的微習作:
梔子花花色以素白色為主,在一圈白色的中間是嫩黃色的花蕊,在密集碧綠的葉叢中,花朵便顯得分外高潔、素雅。梔子花香氣十足,它的香氣雖沒有瑞香花那么濃烈,但是絲毫也不比瑞香花遜色,那是一種淡雅、怡人的香氣,猛吸一口便會使人覺得消除了一天的煩惱。梔子花除去開花時,其余的時候都是披著一身綠葉。梔子花的葉片窄而長,好似刷上了一層蠟。
練習6中的讀一讀有這樣的一段話“春天的腳步悄悄,悄悄地,她笑著走來——溪水唱起了歌兒——叮咚,叮咚,綠草和鮮花趕來報到。”用擬人的手法將春季寫得充滿生機。這也是進行微習作的訓練的好時機啊,于是,啟發學生“試試看,你也能將毫無生機的事物寫得有血有肉。”
請看學生原生態的微習作:
六月的腳步悄悄,
悄悄地,她笑著走來——
雷雨唱起了歌兒
——嘩嘩,嘩嘩,
荷葉優雅撐起綠傘。
新年的腳步悄悄,
悄悄地,她笑著走來——
鞭炮唱起了歌兒
——噼啪,噼啪,
雪花踮起腳尖旋轉。
(二) 填補,刻畫入微
閱讀教學要貫徹“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提高認識,受到教育,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基于此,在學習文本時,在學生情感聚焦時,進行一次小練筆,既讓學生情感得到宣泄,又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例如,在教學《二泉映月》一文時,學生讀著文聽著《二泉映月》的曲子內心感觸頗多,明白了曲子的含義,更懂得了阿炳的內心,此時正是引導學生進行練筆的最佳時機。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微習作:“同學們,你知道這音樂對阿炳來說意味著什么嗎?”生1:“這音樂是阿炳的一切,他拉二胡的時候,投入到音樂的世界里面,投入到想象空間里面,盡情地享受自己,想象自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且通過二胡也可以傾訴自己的痛苦。”生2:“這音樂是阿炳的支撐,沒有這琴、沒有這音樂恐怕他早就死了,這琴比他的生命更重要。”
(三) 想象,具體見微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是指人們對已感知過的事物的表象進行積極思維,把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組合起來,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而蘇教版的課文中有很多進行合理想象的地方,我們可以抓住想象的點“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想象微習作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還能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與文本中的人物產生共鳴。例如《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中,課后明確提出:“展開想象,說一說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專程前來看望聶將軍的情景,然后再寫下來。”學習完課文后,先向學生展示美穗子一家謝恩的圖片,在情境中學生提筆,水到渠成。
請看學生原生態微習作:
四十年后,昔日,懵懂的女孩已為人父母,昔日英姿颯爽的將軍,也已兩鬢花白。美穗子激動地走上前,雙手緊緊握著聶將軍那滿是褶口、滿是褶的手,眼眶中淚花在打轉。“聶將軍,一眨眼四十年過去了,這四十年您過得好嗎?”聶榮臻將軍顫巍巍地說:“好,好。時間過得真快,想當初,你還要抱在手中,如今,你的孩子都這么大了。”說著聶榮臻將軍還比劃起來。聽著聶將軍的話,美穗子再也忍不住了,那淚水就像斷了線的珍珠,紛紛掉落。“是啊,要不是您,我也活不下來呀!”美穗子哽咽道。“好孩子,別哭了,重逢是件高興的事,我們應該高興啊。”聶將軍顫巍巍地伸出手擦拭著美穗子的臉龐。
二、 鏈接生活,追尋微習作的源頭活水
(一) 校園活動,提高微習作興趣
校園活動是寫作的源頭活水,學生經歷后,才能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寫。因此結合學校開展的活動,引導學生用幾句話記錄活動中的見聞和感受,進行微習作的創作,提升創作能力。
學校前不久舉行了五六年級的魔方大賽,整個活動精彩紛呈。賽后,請觀戰和參賽選手趁熱打鐵寫了一篇微習作。觀戰者的微習作:裁判一聲令下,只見各位選手聚精會神,一個個顏色雜亂的魔方他們靈活的指尖飛快地旋轉,重整、排序、調轉,來去自如,讓人眼花繚亂。稍一不注意,那魔方就被復原了。參賽選手的微習作:只聽裁判說“1,2,3,開始”我迅速拿起魔方,眼睛注視著,十個手指各司其職,轉的飛快,手指不覺得變得更加靈活。“啪”魔方復原,“呦”我拍了一下手,眉毛微微上揚,一個響指,慶祝我的成功。
(二) 突發事件,鍛煉微習作能力
學生是活潑的,尤其是男生在課間總喜歡打打鬧鬧,這時總會伴隨一些突發的事情,這些事情往往帶有偶然性,比如那次——下課了,三五個男生拿出卡片,滿教室的飛,正好家作就是寫一個課間的片段,你看飛卡片的同學的微習作:“叮鈴鈴”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陸續走出教室,這時,一張突如其來的卡片,砸到了我的頭上,環顧四周,只見錢成奇正笑得用手捂著肚子。我心想:原來錢成奇是“罪魁禍首”,我一定要“報仇雪恨”。于是,我撿起地上的卡片,瞄準,“嗖”的一聲將卡片扔了過去,只見卡片好似一支離弦的箭,直直飛向了錢成奇。“哎呀”錢成奇一邊用手捂著頭一邊喊道“誰啊?”我倆兩眼相對,拿出卡片繼續向外扔,一時間,卡片滿教室飛……
三、 反饋分享,體驗微習作的波瀾迭起
學生寫的微習作不能僅僅停留在寫上,我們應該培養學生習作時的“讀者意識”,在學會寫的同時,學會評,會評也會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的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接收反饋信息,分享成功經驗。以往的評價往往是教師,因此改變教師籠統、單一的分數為主的習作評價方式,在微習作的探索實踐中,采用了多種方式的評價。
(一) 班級發表,展示微習作
在我班,學生作文的素材不再局限于語文書上的7篇大作文,而是由課堂延伸到課外,由校園生活延伸到社會生活。“學習作文”像百花園,帶領我們感受古今中外的美,“活動作文”豐富多彩,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生活作文”像調味料,展現人世間的酸甜苦辣;“想象作文”任我們未知空間遨游……我班同學將這些微習作經進行篩選,編輯成班刊《課余憩居》,并且在班級中成立《課余憩居》編輯部,分設主編、美編、設計、制作等等職位,對入選作品,頒發榮譽證書等,他們似乎找到了一塊展示文才的園地。
(二) 班級漂流,點贊微習作
我班不僅有班刊,還有一本漂流日記。每天都有學生用短短幾句話描述班級發生的小事,文體、字數不限。第二天在班中傳閱漂流,漂流過程中,閱讀的同學覺得不錯可以點贊畫心,也可以在下文面進行簡單點評。學生在點評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他人微習作的表達有點,同時也提高自身的表達優點。列舉一例:原生態漂流日記微習作,“哎喲。”正在寫作業的顧新奇大叫一聲。發生了什么事?原來,錢成奇不懷好意地向他扔了張卡片,找到“罪魁禍首”后,顧新奇怒氣沖沖地站起身,冷笑一聲,以一個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卡片甩向了錢成奇。錢成奇猝不及防,被卡片“正中紅心”,雖然他嘴上喊疼,手卻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張卡片反擊。只見卡片在空中跳起了旋轉舞,舞姿是那么優美,速度是那么急促。眼看卡片就要降落到顧新奇身上,卻見他一個側身,完美躲過“襲擊”,于是,一場“角逐戰”拉開了帷幕。——記錄者:尤子瑜,“人物動作描寫具體,語言風趣,通過描寫體現了人物性格特征。”評論:金佳怡,“文章字跡工整,情節有趣,引人興趣。語句中雖有通順,依舊有小漏洞。若能寫得更加豐富,飽滿,文章便會更加生動,讓讀者回味無窮”。點評:陳西泠。學生從這種點評中提高了點評的水平,收到了成功的喜悅。
“微習作”讓我看到了學生對作文不再畏懼的心理,更看到了對于習作的一種積極性,“微”的背后不是小,而是對寫作素養細微能力的關注和務實,教師應該根據時代的發展,創設富有新意,富有趣味的“微習作”,幫助學生打開習作的書寫之門。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張雅婷.開啟兒童“微習作”之旅[J].小學語文,2014(4).
作者簡介:
方飛,江蘇省溧陽市,江蘇省溧陽市戴埠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