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影 張愛紅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改變,中國進入了新時代。教育者需及時適應時代和社會變化開展道德與政治教育,例如,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滲透式影響和教育;社會實踐的德育作用;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影響等。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合力進行德育滲透,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關鍵詞:新時代德育工作 ?互聯網 ?社會實踐 ?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8(c)-0136-02
學生的德育教育是教育永恒的主題之一,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開展道德與政治教育,使之充分與時代發展相結合,成為擺在教育者面前的現實課題。網絡技術的發展、國家及家庭經濟實力的提升正在改變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下面筆者從以下3個方面重點論述當前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時代特點。
1 ?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德育教育
在網絡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人們的學習和生活都不開網絡。這就要求相關機構和部門要創設好互聯網傳播環境和新媒體教育環境和良好的輿論空間,為青少年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我們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1]。”與此同時,新興的傳播手段也是日新月異。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到與時俱進,可以根據不同的內容,會選擇利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和載體,選擇相應的優化方式,使課程內容以更加豐富、立體和直觀的方式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2 ?以德育為目標,精心設計、開展多樣化的校內外社會實踐活動
道德教育就要讓學生在熱愛、了解、親身感受的過程中培養德性,這就決定了道德教育的達成不能只是單純的課堂知識教育,而是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校內外社會實踐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能為學生個性和品德發展提供平臺。通過開展各種形式校內外活動,使學生在開放的實踐空間中,學習知識、培養道德。既能拓寬學生視野、幫助學生明辨是非,也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積極健康、進步向上的生活習慣,實現道德教育的目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分為校園活動和校外活動。校園活動可以依托一定的文化組織,以特定有效的形式開展,如開展法治教育、安全教育等,提升學生對生命價值、人生價值、道德與法治觀念的領悟。而校外活動則包括組織社會公益實踐活動,學生市內、國內研學,有條件的學校和家庭,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國際研學等活動。讓學生走出校門力所能及地為社會、為他人提供幫助,增加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去領略祖國不同的山河風貌,體會祖國地域和文化的多樣性,感悟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讓學生有機會走出國門,看看其他國家別樣的自然景觀、人們的學習和生活方式,激發他們的少年志與愛國情。而所有這些正是當前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標,這就要求教育者在各類教育實踐活動的設計上下功夫,既要符合青少年身心發育的特點,又要實實在在地切入德育目標,同時保障學生人身及財產安全。研學活動應采用自愿形式參加,不能使學生形成攀比之風,加重家長經濟負擔。
3 ?發揮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作用,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保駕護航
“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所以在積極實現自己本質的過程中創造、生產人的社會聯系、社會本質[2]。”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屬性說明了人們通過社會聯系進行交往和生產,從而發展思想、觀念和意識。人的一生都會接受來自家庭成員、成長環境等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在這一過程中獲取知識、形成情感、養成習慣,這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社會化的“搖籃”,每個人都打上原生家庭的烙印走上社會、參與互動和交往,所以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于學校教育具有互補性、情感性和友好性等先天優勢,對學生的性格塑造和品行的養成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成員的興趣、品德和對學生的關心程度對學校德育的成效有不同的影響。家長應當重視家庭小環境的建設,重視構建家庭內部的隱形教育和互動機制。學校也可以通過家長講堂、家長會等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和互動,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機制。從家庭的角度,家庭和學校的關系是關系到道德教育的關鍵因素。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初中學生的德育不應該脫離社會環境。“初中階段的學生需要進一步學習正確處理與自我、與他人和集體,以及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3]。”初中學生理想信念、個性性格、行為習慣、道德品質、人生觀念、道德觀念、法治觀念等的培養,都需要社會的參與和支持。必須充分將社會上與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教育相關的資源結合起來,實現教育與社會相結合。人們在社會環境中通過交往獲得思想政治道德的形成和發展,教育者可以在學生生活、學習過程中滲透教育內容,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合力,使學生在立體交往空間中提升思想認識、道德水準,過一種道德的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18日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4]”。這充分體現了總書記對青少年的關愛、對青少年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新的時代對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通過對學校教育、互聯網、各類實踐活動、家庭及社會教育等各種教育資源的充分開發和整合,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覺悟、意識和習慣全方位地得到熏陶、形成和完善,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立德樹人的德育目標。
參考文獻
[1] 呂知遙.思政課應對準人生的“拔節孕穗期”[N].光明日報,2019-04-29.
[2] 習近平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強調在踐行發展理念上先行一步讓互聯網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N].人民日報,2016-04-20.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
[4]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