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婭 劉小娥
摘? 要:國家創新力是一個國家獲得持久進步的原動力,青少年群體的綜合素養、正確的人格塑造及社會參與意識與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聚焦課堂背景下最為核心的素養培養內容。語文、數學作為小學階段最主要的基礎學科,在聚焦課堂背景下,理應主動承擔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任,積極探討以課堂為載體的學生核心素養提升辦法。
關鍵詞:聚焦課堂? 小學生? 核心素養? 提升? 辦法
中圖分類號:G6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8(b)-0165-02
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的正式發布再次將“核心素養”理念上升到一個新的教育認知高度,引起廣泛的教育探討,這是繼2012年頒布的《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對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的落實之舉。所謂核心素養,是指1997年世界經合組織提出的以“培養全面的人”為核心,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為主要內容的素養培養。核心素養的再次提出,不僅是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更是我國教育改革的一個新的努力方向。該文在聚焦課堂背景下,積極探索以小學語文、數學學科為介質條件下,加強核心素養教學的時代價值認識及加強小學生核心素養提升辦法探討,目的就是在于深刻認識聚焦課堂教育背景的時代意義,主動擔當起小學基礎學科教學的時代責任。
1? 聚焦課堂背景下,加強學生核心素養教學的時代價值分析
1.1 核心素養培養有利于真正落實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實現“教學、立德、樹人”的任務
“核心素養”的提出是繼我國20世紀80年代素質教育之后提出的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教育發展理念。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提出帶給我國教育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從政策層面全面構建了師、生的核心素養發展細則和發展要求,真正從實處落實素養培養的細則、過程及結果要求,因此“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提出與落地是真正有利于當前我國基礎教育實現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能夠徹底落實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角色定位,對教師自身的素養進行了更為嚴格、具體的規定,激發教師隊伍的成長性、素質性、實踐創新性、職業情感性等素養的發展,真正有利于教師素質的綜合提升。此外,對于課堂教學成效、教學評價及教師的專業素養能力的發展都有深刻的影響價值,能夠真正落實我國基礎教育“教學、立德、樹人”的基本教學任務。
1.2 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國教育成效,特別是將學生打造成“全面的人”,實現全面發展
當今世界對人才的需要不僅體現在知識技能,更對其創新力、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習能力、健康的三觀等素養具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國當前的基礎教育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在于“育人”,幫助學生實現包括性格、人格、心理健康等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加契合要求與發展的人才而服務。核心素養的提出可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國基礎教育成效,特別是將學生打造成“全面的人”的教育目標的落實,可有助于幫助學生獲得長足的發展力。
2? 聚焦課堂背景下加強小學生核心素養提升辦法解析
2.1 以學科為介質,積極分析基于學科特點下的核心素養能力需求注重滲透式教育
基于小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和理解能力,在小學階段開展核心素養教育工作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學科為介質,以教師為依托,開展滲透式、浸潤式教育。剖析學科結構不難發現,任何學科都是由語言、思維、審美、文化這4個方面的素養構成,這也是學科教師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培養的現實依據。以小學語文六年級蘇教版(下)第20課《古詩兩首》之《石灰吟》為例,教師除了要求熟記作者生平背景及了解詩歌的中心思想外,還通過課下延伸閱讀的方式讓學生對詩歌所滲透出的石灰精神有初步的認識和感悟,并以正確的世界觀進行情感浸潤,讓學生不僅學習了詩歌,對石灰精神有初步認知,更通過隨筆等方式對石灰精神與自我產生了聯系和更為深入的認知,激發了學生的奉獻精神和銳意進取的意識,兼顧了知識、情感、創新意識及人文底蘊、健康三觀等多層面的素養培養目標。再以數學學科人教版小學三年級第一章“位置與方向”為例,除了課本知識講解讓學生習得基本的方位的認知、表達能力外,教師還應通過課外延伸的方式讓學生完成數學與生活數學應用能力轉化,完成數學思維發展與提升、數學知識創造性、創新性應用與思考等能力,使知識學好、學活。
2.2 注重學生在學科學習過程中的信息獲取能力、理解力、情感體驗的能力及素養的培養
教學的根本的目的就是通過“教書”實現“育人”的目的,發展學科思維,在學習的過程中習得信息獲取能力、理解力以及美好情感體驗的能力和素養的培養過程。因此,小學語文、數學作為小學階段最主要的兩門基礎性學科,理應主動承擔起核心素養培養的責任。語數教師在做教學設計時,在吃透知識點的同時,還應站在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位置,積極發掘該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所承載的知識、能力及情感目標教育任務。以人教版一年級(上)第一章“數一數”為例,老師在教授完數字的意義后,學生仍停留在抽象、枯燥的數字思維階段則將會使學生對數學學科逐漸產生厭惡感,教師可充分調動身邊的資源,讓學生數一數自己周圍的同學,并把他們的姓名、愛好、長相等與描述性、交際性、體驗性任務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除鍛煉了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外,還以較快的速度加深了對同學的認識、鍛煉了口語表達力、理解力等相關能力。
2.3 使學生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建構良好的學科認知結構,鍛煉學科知識遷移能力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他認為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具有知識遷移的能力,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因此,要想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就需要教師改變當前“滿堂灌、機械性、記憶性”教學手段方式,注重發掘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通過探究性學習能夠將分散的知識點形成內外的聯系,以此建構良好的學科認知結構并在實踐過程中鍛煉出自己獨特的學科知識遷移能力,做到知識和素養的有機結合。
3? 結語
核心素養的形成并非是朝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既需要小學各科教師主動提高自身學科思維認知能力、教學能力及核心素養價值的認知力,更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加深對學科特點、知識點間的聯系及學科與生活實踐的結合能力的發掘,只有教師對核心素養的實踐途徑不斷探索,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適度進行循序漸進的培養,才能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最終落到實處,產生具有時代意義的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維.聚焦有效課堂 提升學生核心素養[J].教育科學,2018(4):241.
[2] 馮勝利,楊道吉.素養在主動構建中提升[J].湖北教育,2017(9):76-77.
[3] 計宇.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養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8(6):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