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淑琴
摘? 要: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是探究自然規(guī)律和自然現象的學科。自然包括生活實踐和社會實踐,即實際、實踐和體驗。讓“體驗”成為課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之一,它意味著教育教學越來深入地看到“學生”的存在,也意味著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fā)揮,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當下體驗式教學還不深入,筆者通過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并且列舉案例,找出物理體驗式教學的方向。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實踐體驗? 體驗式教學? 缺失
中圖分類號:G633.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8(b)-0245-02
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是對自然規(guī)律和自然現象的探討。自然包括生活實踐,即實際,現實是實踐,體驗。正如陸游所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物理學習必需與實踐體驗相結合,而作為自然科學基礎學科的物理更應該如此。
1? 初中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內容
1.1 物理觀念形成方面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初中物理觀念的形成主要有物質運動與相互作用、能量守恒及能量轉化、光的傳播、簡單電路和用電器的使用等基本認識,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規(guī)律等在頭腦中的提煉和升華。“物理概念”包括物質觀念、運動觀念、相互作用觀念、能量觀念、能量守恒、光、電及其應用等方面。
1.2 科學思維素養(yǎng)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
從物理學素養(yǎng)方面培養(yǎng)學生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內在規(guī)律、相互關系及認識方式的培養(yǎng),即從經驗事實建構物理理想模型和抽象概括過程的培養(yǎng);是分析綜合、推理論證等科學思維方法的內化方面的養(yǎng)成。
1.3 實驗探究素養(yǎng)方面的培養(yǎng)
物理實驗探究要經過提出問題,形成自己的猜想和假設,通過實驗獲得結論,處理信息,根據證據得出結論并做出解釋,進一步對實驗過程和結論進行交流、評估、探索、反思等。實驗探究主要包括問題提出、證據的收集、物理現象解釋、同學之間交流等要素,更進一步提出一些新的實驗探究方案和改進實驗的新設想。
1.4 科學態(tài)度和責任素養(yǎng)品質方面的培養(yǎng)
物理的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意識是認識學科本質,理解物理知識在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生活等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是對科學和技術應有的正確態(tài)度情感和責任感,學生只有養(yǎng)成了學科的科學態(tài)度和責任意識才能更好地學好這門學科。
2? 物理學科教學過程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體驗缺失的原因分析
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接受物理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學習、發(fā)展以及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質和重要能力,是學生通過物理學習中形成物理學科特性內化品質的過程,是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關鍵成分和重要因素。
首先,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是在家長的百般呵護下長大的,大事小事均要家長幫助,完全用不著自己動手,因此喪失了一些自己必備的能力,也失去了好多親身體驗的機會。比如沒有用工具修理一些簡單東西的經歷,找不到羊蹄錘拔釘子時的支點,也不知道朝哪個方向用力。
其次,學生和家長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都把學習定義為學習是學書上的內容,任何家務家長全部包攬,學生的時間全用在學習書本知識,家長緊盯的是分數高低,忽視了學生的親身體驗生活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再次,在以學生學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體驗沒有得充分發(fā)揮和體現,課堂上學生再次失去體驗的機會。在不少課堂活動中,教師是絕對的主體,課堂內容過分注重間接經驗,忽視學生的直接體驗,不重視學生實驗操作,學生動手能力差,眼高手低。
最后,部分學校實驗設施不完善,教師對學生體驗意識淡薄。部分學校無實驗室和無實驗設備或設備陳舊,學生無機會接觸到儀器。或者缺少專職的實驗教師,只有實驗管理員,有的學校沒有專職實驗教師。
3? 改變物理學科教學過程中學生體驗缺失的具體措施
教師的觀念決定教師的教學理念,只有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才能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課程改革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體驗的培養(yǎng),要求每位老師都必須把握正確的價值導向,老師的心中要清楚每一位學生都應適應未來發(fā)展,應該具備必要的親身體驗知識的過程,改變過去“以知識為中心、教材為本位”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多體驗多感悟教學手段,親身體驗獲取物理知識的過程,形成對科學和技術應有的正確態(tài)度和責任意識。
第一,在學校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多給學生體驗生活的機會。如學習聲現象時,讓有不同樂器技能學生自帶樂器開一個演奏會,或利用學校的樂器讓學生表演,在音樂感受中學物理知識,學物理知識中了解樂器、感受不同樂器的構造和原理。伴隨著古箏、吉他、小提琴、架子鼓、腰鼓、笛子等的演奏,逐步體驗聲音3個特性與什么因素有關、不同發(fā)聲體構造特點。
第二,教師改變教育理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去親自體驗和感受物理知識和物理規(guī)律,感受認知知識的過程。比如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一課時,先讓學生拿著不同焦距放大鏡從遠到近觀察同一光源,發(fā)現像的大小,倒正發(fā)生了什么改變。親自體驗感知像的性質與物距有關。
第三,在日常教學中潛移默化去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讓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純粹的聽講、多做題強化訓練式學習變成理論聯(lián)系實際、自發(fā)體驗式學習過程。比如上光的折射前讓學生在家把筷子插入水中感知潭清疑水淺,拿著自己的眼鏡放在太陽光下觀察再拿爺爺奶奶的眼鏡觀察有什么不一樣,知道什么鏡發(fā)散,什么鏡匯聚,判斷凸凹透鏡。觀察燒水壺水燒開的過程,“白氣”冒出時流動的方向和位置,聯(lián)系遇冷液化體驗此過程。
第四,也呼吁重視基礎教育,豐富實驗器材,配置實驗員。科學思維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培養(yǎng)的,學生不動手沒有親身體驗科學思維得不到鍛煉,動手能力以及獲取信息的能力都得不到培養(yǎng),養(yǎng)成科學態(tài)度只能是空談,責任感意識會更淡薄。物理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要求學生要有科學興趣以及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產生親近科學、體驗科學、熱愛科學的強烈愿望和情感,其次還要有科學方法,即了解和把握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知道如何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術技能去嘗試解決手頭和身邊的實際問題,親身體驗科學知識概念的核心,感知自然事物、自然現象和科學技術,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科學解釋與理解。
4? 結語
物理來源于生活實踐,生活需要物理的知識應用 ,社會更需要學生親身去體驗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物理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這樣物理學習才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深入物理知識和原理。讓物理給學生帶來的生活體驗,而每次的體驗也會加深學生對知識更深認知,增添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熱愛科學的情懷。科學素養(yǎng)不能只停于形式,還要提高自己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礎和源泉,失去了創(chuàng)新社會將停止不前。我們還要有研究事物的好奇心,用人類的文明成果武裝自己的頭腦,實現思維創(chuàng)新,對所研究的事物有創(chuàng)新的欲望,求異的觀念,遇事多考慮,形成思維的獨立性。對所研究的事物做到永不自滿,總結前人失敗的經驗,成功解決目前遇到的問題。讓科學素養(yǎng)在物理教學中得到踐行,實現對人的價值的體現和喚醒。在物理科學素養(yǎng)指引下完成教學,讓學生的體驗缺失得到更好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徐洋.核心素養(yǎng)條件下的高中物理教學策略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8(6):45-47.
[2] 張永杰.基于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實踐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7.
[3] 段德欣.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設計的研究[J].大科技,2018(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