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核心素養培養問題備受教育界關注。文章在對高中政治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政治教學改革措施。
關鍵詞:高中政治;核心素養;改革措施
一、高中政治教學的存在的問題
1.片面追求研討式教學,忽視基本概念掌握
高中政治的傳統教學模式,其優點是對學生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上要求較高,但是對于學生靈活運用這些概念和原理,特別是結合現實狀況進行分析研究則開展不足。當前一些教師由于只是片面認識到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并未看到其優勢,致使在開展研討式教學的時候,未能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有機整合,只是一味強化課堂討論,結果總是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例如,一些教師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對一些政治課題進行分析之前,并未對相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進行深度講解,便急于開展學生課堂討論,結果學生們在討論中經常偏離主題,有的發言含混不清,有的發言則一直糾結于基本概念問題,不僅未達到通過討論讓學生們厘清認識,學會運用學到的政治知識來分析和理性看待問題的目的,反而陷入一片混亂和迷茫。
2.片面追求合作學習,教師主導作用削弱
高中政治教學離不開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但是在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模式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在主觀認識上存在片面性,將合作學習理解成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完全忽略了師生之間的合作探究,致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受到削弱,政治課的教學質量無法提高。在政治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為了實現教學變革,不斷地采用一些新的教學方法。當他們看到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及提高學習自主學習能力很有幫助的時候,不顧學生在知識基礎、接受能力、分析能力、學習經驗等方面的差異,完全地將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學習任務實施拋給了學生,而學生由于缺乏教師指導和參與,無法解決遇到的學習困難,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3.師生互動流于形式,教學工作難以扎實推進
高中政治教學改革需要教師深刻領會改革要旨,抓實抓牢師生互動等教學關鍵環節,扎實推進相關教學工作。對比這些要求,當前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互動上存在的問題還較為突出。一些教師雖然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積極開展互動教學,然而對這種教學方式只是流于形式,未能去深入思考和扎實開展。例如,為了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師在課堂上列示了一部分思考題,但是這些思考題不是內容層次低,就是題型呆板單一,甚至有的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脫節,致使教學目的難以達到,影響了政治學科教學工作的開展。
二、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政治教學改革措施
1.通過教師主導創設情境,強化學生政治認同感
作為高中政治教學的重要目標,幫助學生增強政治認同感,樹立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抵制西方文化滲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每一位高中政治學科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必須圍繞和堅持的方向。而立足時代和社會現實,創設情境,使學生深切體會到我國的制度與文化優勢,是教師強化學生政治認同感的一種有效辦法。例如,教師在講解《經濟生活》中實現“社會公平”這一節內容的時候,可以結合近年來新聞時事中經常報道的精準扶貧這一重大方針政策,用多媒體將我國政府在扶貧攻堅戰中取得的豐碩成果向學生展示。讓學生自主思考我國取得這一重大成果的原因,然后追根溯源,思考我國政府為什么長期堅持開展扶貧工作。學生著眼于事實,經過充分討論后最終會將扶貧工作的成果歸因到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上來。經過這一教學過程,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會得到大幅提高和強化。
2.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公共參與意識
自主學習,顧名思義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由其自行根據學習內容來確定學習目標。教師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給予引導和監督,最后對學生的學習結果作出評價。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時所做的工作,可以視為師生之間的一種互動。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之初,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了解高中政治的教學目標和任務,了解政治學科教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在學生正式開展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為其提供必需的學習資源,包括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找到學生興趣點進行有效激發,提高學生課堂參與意識,為培養學生公共參與意識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在實踐檢驗真理的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堅持粗讀與精讀相結合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交流。首先是粗讀,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教材課文的整體內容,形成整體印象。在粗讀之前教師先要引導學生梳理知識點,簡單了解重點和難點,讓學生整體性瀏覽一遍教材。其次是精讀,教師將重點和難點提供給學生,學生帶著這些重點和難點再精讀一遍課文。最后是交流討論。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交流討論,一方面讓學生將學習心得和成果講出來,另一方面把疑難問題拋出來,比如,真理到底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嗎?真理中到底有沒有謬誤?經過學生的激烈討論,然后得出結論。同時,教師應努力在交流討論中營造民主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并發言,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公共參與意識。
3.通過分析爭議問題,培養學生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識
理性精神要求學生能夠辯證地思考,并學會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分析爭議問題不僅能夠為學生正確發思考和看待問題提供幫助,而且還能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了解到法律的作用,學會從法律角度去看問題,逐步樹立起法治意識。為了有效利用政治教學中的一些爭議問題,去引導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研究問題,學會換位思考,必須按一定原則對爭議性問題進行篩選。所選擇的問題既要生活化,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聯想,又要有一定的探究價值,同時最好符合社會和生活熱點標準。在具體問題的選擇上,既可以選擇教材中的問題,也可以是教師結合社會熱點提出的問題。例如,玄幻小說究竟是代表一種愉悅身心的流行娛樂方式,值得在全社會推廣,還是代表了一種浪費時間的落后文化,應該受到抵制?校園貸是讓青少年積極嘗試和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一種有益方式,還是讓青少年背負一身巨債的“校園害”……這些問題貼近生活,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能夠理性地思考問題,從而培養起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識。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針對我國當前高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通過教師主導創設情境強化學生政治認同感,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公共參與意識,通過分析爭議問題,培養學生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識等措施,在改革中給予解決。
參考文獻:
[1]王宇.積極探索基于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6(32):66.
[2]劉海.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課堂轉向[J].教育科學論壇,2016(20):78-80.
[3]孫壽玉.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為核心的高中政治教學分析[J].文理導航,2016(12):89-90.
作者簡介:李衛海(1980—),壯族,廣西上林人,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