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摘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情境,將學生置身于熟悉的場景中,改善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教師要選擇合適切入點,實現教學與生活情境的融合。文中分析生活情境教學的作用,給出數學課堂開展生活情境教學法的措施。
關鍵詞:數學教學;生活情境;開展措施
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可以提高小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加數學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思維活躍度,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但教師創設生活情境時,要遵從基本原則,提高數學生活情境設置的有效性。文中探討數學課堂開展生活情境教學的措施。
1、小學數學教學生活情境開展的作用
將生活經驗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是十分重要的。數學源于生活。如果你想教好數學,你必須回歸生活。一方面,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終身學習有用數學”和“終身學習有用數學”的實踐。另一方面,以數學課堂生活為導向,縮小教科書與生活的距離,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熱情,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生活問題是必然要求。
在課堂教學中學習知識和接受教育都是為了能夠在實際中得到應用,小學數學知識學習也是一樣的。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教師應該在數學教學中取得突破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走進現實生活。小學數學課本中的許多知識點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十分容易將這些知識點與我們的生活相聯系起來。許多時候我們就可以與我們周圍的環境相結合,將課堂與我們身邊的自然環境聯系起來,帶領學生在大自然上課。課本上的知識是十分乏味的,十分的空泛,與我們實際生活結合的并不緊密,導致學生對許多知識點并不熟悉,只知道死記硬背不能靈活運用。生活經驗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來檢驗的感性知識。它是學生從表面上看到的最可信、最深刻的事實材料。經驗不僅是人生的財富,也是學習過程中的財富。
2、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開展方法
2.1 貼近現實生活,提高學生數學素養
因為小學生第一次接觸數學就是在小學時期,在這之前對于數學知識的認知較少,也沒有接觸過此類的知識,教師針對這一問題,要將問題情境設置的較為簡單,比較貼近于生活,這樣能夠讓他們更加快速清晰地理解數學知識。所涉及的數學知識都要是小學生日常生活中會經常使用到的自己接觸的較多的,使學生能夠充分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緊密的聯系起來。教師要運用生活化的相關數學案例來對知識進行鋪墊,從而帶領小學生們更好的去掌握和吸收數學知識。
比如,教師在講授三角形面積的這一知識點時,學生不能夠理解三角形的構造,這就導致了他們無法正確的去理解和計算三角形的面積,而且可能會出現抗拒的心理。在這時,教師就應充分的引入一些三角形狀的例子來幫助學生認識并了解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式。教師可以利用紅領巾來進行教學,紅領巾在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他們也很熟悉,這就是一個三角形的構造,教師就可以利用紅領巾作為切入口,進而讓他們快速理解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同時,教師可以借助電子白板優勢,將平面圖形動起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2 塑造生活情境,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首先要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討論的熱情和積極性,才能有效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效率,所以采用“生活情境”教學法十分必要,因為該階段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特別強,這種從學生生活和和身心特點出發,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能加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了解,在引導的過程中了解學生內心變化,幫助學生挖掘出自身潛力。
例如在進行《認識物體和圓形》的教學時,因為小學生注意力很難集中,而且教學只要求學生能夠認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形狀,因此教師在開展生活情景教學法時,可以采用以玩促教的方式,先準備一個袋子,然后將所有圖形裝入袋子中,讓學生從袋子中抽取圖片并準確說出圖片的形狀,在學生回答完后,教師將袋子中所有圖片倒出來逐個為學生展示,并再次與學生一起說出這些圖片的形狀,達到學習與鞏固的作用,在所有學生都掌握了圖片形狀的基礎上在進行深入教學,如大家一起說一說我們周圍物體的形狀,如披薩是圓形的、文具盒是長方形的、魔方是正方形的,如果學生不能快速正確回答出每個物體的形狀,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和講解,可以利用圖形對比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幫助學生快速掌握,之后教師可以將所有物品擺成一排,如鉛筆盒、魔方、黑板刷、粉筆盒等等,教師可以采用生動幽默的語句描述這些物品的形狀和作用,讓學生快速指出是哪一種物品,或者教師快速指出一樣物品讓學生回答其形狀,以此增加課堂趣味性。
結語
總之,生活化是一種教學方式,具體是指教師要充分利用與結合生活中的相關事例和現象,借此來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在這種氛圍下,學生們可以輕松愉快地進行學習去發現、分析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與生活相互溝通,以教材為中介,謀求信息技術與生活的整合,實現師生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