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研究,屬于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學科范疇。它以學校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互行為為對象,研究教學情境中的各種心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它從心理學角度來研究音樂教學中學生的心理活動,包括學生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在音樂表演及創作活動中的心理活動,在學習音樂知識技能時的心理活動等,從而找出受教育者在音樂教育影響下形成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質、個性、智力發展等方面的心理規律,用以指導音樂教學活動,以促進音樂教育理論科學化。
關鍵詞:音樂學習;教學心理;音樂教學
一、什么是音樂教育心理學
音樂教育心理學既是教育心理學的一門獨立分支,也是音樂心理科學的一門獨立分支,音樂教育心理學,既不是簡單地應用心理科學的理論知識來解釋或說明音樂教育教學現象,也不是把音樂教育和教學過程當作心理活動的一般過程,而是要在音樂教育教學情境中,學生的外部信息和內部信息的交換過程和師生交互作用中所引起的技能系統的變化與控制的規律。
二、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在國內高校教育中的現狀
音樂教育心理學,一方面同兒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音樂心理學等心理學的分支有著密切的聯系和交叉;也和音樂教育學、音樂美學、音樂教學論、音樂教學法等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和交叉。它主要是在音樂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密切結合音樂教育教學實踐,綜合這些學科的相關知識進行高度的概括,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
音樂教育心理學體現了音樂教育學科與心理學科的交叉,體現了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結合。研究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可從時間上考查學生音樂心理,從空間上分析音樂教育的目標、音樂教學模式、音樂欣賞教學心理、音樂創作教學心理、音樂表現教學心理,從而可以為高職音樂教師的音樂教學的教學實踐活動提供正確的科學觀點、知識結構及方法、技術,也可以為高職音樂教師科學的、有效的解決音樂教育教學實踐中各種問題提供必要的依據和參照。
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的理論和實踐是相互促進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通過教育實踐才能實施,只有深入高職音樂教育實踐、分析、解決其中的心理學問題,才能從成功的經驗中得到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從而總結出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只有靠音樂教育心理學理論指導,才能減少盲目性,提高自覺性,才能從音樂教育心理學的高度看問題,提高教學質量,豐富自己的教學實踐與教學經驗。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研究,作為一門多學科的交叉學科,在我國尚未形成完整的、統一的科學體系,我國高職院校運用學習研究中,還處于萌芽的狀態,與國外的研究比較,我國的研究學者對此缺乏深入而尖端的理論研究,缺乏系統而科學的分工,沒有整體的明晰的發展規劃,長期跟蹤式的研究基本闕如,高水平的生理實驗少有進行。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通過教育實踐才能實施,只有深入音樂教育實踐、分析、解決其中的心理學問題,才能從成功的經驗中得到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從而總結出高職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理論。
當前國內高職院校的招生規模呈現出逐年遞增的態勢,我國高職教育發展迎來嶄新的機遇,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的挑戰,過去傳統的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當前高職院校的音樂素養發展需求。因此,結合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課程的開展,充分把握實際音樂教育教學需求,推進高職音樂教學管理模式、理念、制度的創新,則變得越來越重要。
三、結語
結合高職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課程的開展,充分把握高職實際音樂教育教學需求,推進高職音樂教學管理模式、理念、制度的創新,則變得越來越重要。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通過教育實踐才能實施,只有深入音樂教育實踐、分析、解決其中的心理學問題,才能從成功的經驗中得到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從而總結出高職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只有靠音樂教育心理學理論指導,才能減少盲目性,提高自覺性,才能從音樂教育心理學的高度看問題,提高教學質量,豐富自己的教學實踐與教學經驗。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科學化的發展和普及,音樂教育心理這門學科在高職音樂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必然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音樂教育心理學必將深深植根于中國這一方沃土中。
參考文獻:
[1]潘叔.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李鏡流.教育心理學新論[M].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
[4]羅小平,黃虹.音樂心理學[M].三環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馬燕子,汕尾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