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傳統文化,親為傳統文化代言。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積淀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凝練出深沉持久的力量,為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給養和價值依循。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探尋和研究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的傳統文化觀點和理念,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以歷史的思維去理解和把握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進而指導新思想、新實踐、新作為,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智慧在新時代充滿活力,照亮民族復興之路。
關鍵詞:傳統文化 習近平 傳承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8—0232—02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各類講話中常常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有著深厚功力。這份功力,使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凸顯出歷史文化的底蘊,凝練出深沉持久的力量,為民族復興偉大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給養和價值依循。
“我是中華文化的熱烈擁護者、忠實學習者”①。習近平總書記親為傳統文化代言,多次闡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提出了一系列觀點和重要論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探尋和研究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的觀點和理論,能夠幫助我們提升文化底蘊、涵養道德品性,凝聚強大力量,以歷史的思維去理解和把握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進而指導新思想、新實踐、新作為。
一、以文化人、文以載道
“文”字在甲骨文中的結構是交錯的紋理,古人把交錯的圖畫性符號刻畫在巖石和龜甲獸骨上,逐漸演變為今天仍在使用的文字。古老智慧與今日文明以文字為紐帶展現出一脈相承。甲骨文中“化”字的結構頗耐人尋味,它呈現出一正一倒兩個人180度旋轉對稱,這正是道家哲學思想中太極圖的前身,它揭示了量變到質變、和諧循環的無窮奧妙。“文”經過時間推移,逐漸演化為禮儀制度、修養德行的含義,“化”逐漸沉淀出教化、化育之義。“以文化人”就是把禮儀制度、良好的修養、美好的德行推及天下,化育人民,以求天下大同的過程。中華民族一直遵循這一理念并傳承至今,中華文明也因此得以延續和發展。
文以載道,就是要宣揚所承載的道德思想,尤其是作為中華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包含仁義道德和倫理綱常等內容。數千年來,中國人通過文字記錄形成了流傳至今的經典古籍。文以載道,讓我們能透過文字與古人的思想交匯融通。
“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②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傳統文化理念,在中華大地深深扎根,在中國文明歷史的進程中世代傳承,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根和魂”③。
二、崇德向善、見賢思齊
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崇尚德性文化的鮮明特點,中國文化的“早熟”④,主要在于這種尚德的規范體系上。以道德規范自身言行推己達人的思想,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道德至上的價值取向與文化精神。這個體系使中國傳統文化能夠一直保持優秀的品質,凝聚起深沉而持久的力量。傳統中國主張與人為善、人心向善。“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等,無不說明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只要養護好善念,心中就會存浩然之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孟子常常教育弟子讀經典,更重在講圣賢故事,而且六經的內容也多是先賢對世事的經歷和覺解。我們要向更高境界的人學習,就要在體會理解賢者的氣象、抱負、見識、經驗及教訓中,不斷豐富我們的智慧,通過省察修正不斷提升自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濃厚氛圍”⑤。邁入新時代,我們正通過全國道德模范的評選、最美教師、最美醫生、感動中國、推薦身邊好人等活動,讓道德蘊含的正能量,弘揚社會向上的風氣,進而成為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豐厚滋養。
三、知行合一、實事求是
傳統文化是推尊入世的處世哲學,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就體現出這一特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注重干在實處,講話中多次強調知行合一:“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從知行合一的角度審視自己、要求自己、檢查自己”。⑥對青年干部,總書記更是寄予厚望,“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⑦。知行合一中蘊含深刻的中國智慧。
1938年,毛主席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作出了“實事求是”這一概念表述,成了我們黨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之一。今天,“全面從嚴治黨”“釘釘子精神”“精準脫貧”等振奮人心的口號,正逐步落到實處,而總書記親自走到田間地頭、詢問困難戶脫貧致富等具體行動也正是實事求是的生動實踐。知行合一、實事求是的傳統文化理念,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沃土。
四、革故鼎新、與時俱進
“革故鼎新”是從《易經》革卦和鼎卦演化而來,蘊含著不斷更新思想、主動適應時代、積極干事創業的向上朝氣,逐漸沉淀為中華民族思想觀念的精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破舊立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要求我們革故鼎新,在延續中華文明中開創一片新天地。
與時俱進,讓中華文化保持鮮活而生動的力量。總書記多次引用“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深刻揭示了時與變的辯證關系。形勢總是不斷變化的,而變革從不被中國文化所抗拒。正如總書記所總結的:“中華文明之所以古老而又年輕,歷久彌堅,至今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就是因為中華民族能夠與時俱進、勇于創新。”
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民族稟賦,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蕩中能夠站穩腳跟,并不斷發展壯大,逐漸成為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
五、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在對待人與自然的態度上,傳統中國不主張割裂人與自然兩方面,而是通過學習、觀察利用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改造自然、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生活水平,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進程中,對環境的破壞曾經讓我們付出了慘重代價。今天,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仍然可以讓我們重新體驗到“藍天也是幸福”的美好生活。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總書記在浙江提出的“兩山理論”,使今天的浙江既山清水秀,又美麗富饒,在鄉村振興和城鎮化建設中踐行“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的住鄉愁”,讓我們重新獲得了田園詩意的心靈安寧。學習祖先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統理念和價值追求,能夠為延續發展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共同進步,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六、自強不息、剛健有為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精神占據重要的地位。《易經》中對此有明確表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順乎人。”幾千年來,這種精神已經滲透到中華兒女的血液中,逐漸發展為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蓬勃發展的動力。今天,“擼起袖子加油干”“堅決打贏攻堅脫貧戰”、持續深化改革開放,無不體現出中華兒女骨子里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優秀民族精神品質。
自強不息、剛健有為在民族發展的歷史中成為傳統文化基本觀點之一,在邁入新時代的今天仍然是“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⑧。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展而來的。”今天,中國已邁入新時代,人民對精神層面的需求日益凸顯,對文化品位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提升人民幸福指數、實現人民美好生活,我們必須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以更清醒地文化自覺,筑牢傳統文化根基,以文化自信助力各項建設全面發展,以一種使命感去為偉大事業凝心聚力,助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
注釋:
①引自2014年1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澳門大學的中華文化“公開課”。
②引自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
③引自2014年12月20日,習近平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④引自梁漱溟所著《中國文化的要義》。
⑤引自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座談會上的講話。
⑥引自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的講話。
⑦引自2019年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的講話。
⑧引自2013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獲得者時的講話。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