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
摘要:個稅制度是調節民眾收入差距、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維護社會和諧公平的有效工具。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加快,民眾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新時代下的個稅改革成為社會和政府關注的熱點。因此文章針對個稅改革來開展探討。首先,主要闡述了我國個稅改革的大致情況,其次,分析目前個稅改革存在的問題,最后,結合自身的認知和個稅改革現狀,提出四個關于優化個稅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個稅改革;現狀;問題;思考
我國個人所得稅從1980年開始,至今已有將近40年的征收歷程。它作為政府調節收入分配差距、充實財政收入的重要工具,近年來個人所得稅一直是政府關注的稅收改革重點。本文從以下三個層面來對我國新時期下的個稅改革展開思考。
一、我國個稅改革稅概況
(一)我國個稅的改革歷程
1980年,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正式開始征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實踐的逐步深入,1994年在原本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基礎上進行改革并以《中哈UR呢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的形式正式實施新稅制。2005年我國再次頒布《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將工薪所得的征收標準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2008年修訂個人所得稅制度,將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標準由1600元提升至2000元。2011年6月,國家對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標準進行調整,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同時對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標準的稅率降低兩個百分點。2018年,國家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得到了較為徹底性的變革,個稅的起征點由每月的3500元提高為5000元。與以往個人所得稅征收不同的是本次的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特許權等勞動性所得實行綜合征稅,同時大病醫療支出、住房租金、子女教育支出等內容被劃歸到專屬附加扣除之中。縱觀從1980~2018年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經濟發展水平和民眾的收入水平提高,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標準也相應提高,同時結合新時期的社會矛盾與問題,國家不斷調整個人所得稅征收的附加內容,以確保個人所得稅的征收能夠充分發揮其作為調節公民收入差距的工具價值。
(二)個稅征收的推行情況
個人所得稅最大的作用就是調節貧富差距。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的征收采取累進制,即收入高的群體,其征稅的金額也相對較高,收入低的群體,其征稅的金額也較低。除此之外,還增加了相應的附加標準來進一步提高個人所得稅的征稅合理性與科學性。總體來看,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收入在整個稅務征收體系中占比較低,一直在10%以下徘徊,相比較西方國家的30%~50%,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的金額占比較低。同時在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執行方面,國家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征收體系,確保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從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對象方面來看,我國的個人所得稅中有超過50%以上是工薪階層,如業主、個體商戶等。
二、當前個稅所存在的問題
(一)稅收收入差距調節力度較弱
縱觀當前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制度,工薪階層承擔著超過50%的個人所得稅稅收金額,而高收入階層的個人所得稅征收標準卻相對偏低。收入不高的工薪基層承擔著50%甚至超過50%的稅收金額,這一群體收入來源渠道比較單一,且多實行代扣代繳制度,完稅率相對高,而高收入群體,他們的收入渠道具有多樣性,享受多源扣除的權利。再加之當前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征收監管體系尚未完善,因此這些高收入群體在交稅過程中偷稅、漏稅行為比較嚴重。從當前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征收現狀來看,個人所得稅對社會民眾的收入差距調節力度較薄弱。究其原因在于當前我國稅務部門對公民的個人收入監管力度不夠,監督方法不夠多元化。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強化稅制體制改革,增強公民自覺納稅意識、完善稅收監管體系十分必要。
(二)稅前扣除相關制度不夠合理
稅前扣除制度不夠完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目前我國的個人所得稅起征點調整不夠靈活。近年來物價變化與公民收入的發展變化速度較快,而相比較這一變化速度,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調整不夠靈活。其次,目前我國不同的地區經濟發展、物價水平和公民的收入存在較大的差距。如我國東南部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較快,這一區域的公民個人收入較高,而西北部地區經濟發展則相對緩慢,公民的工資標準偏低。而目前我國實行的個人所得稅征收制度是全國統一。最后,相同收入的公民個體所承擔的家庭支出,如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等,這些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公民個體的總體收入。
(三)稅收法律征管體系不夠健全
稅收法律征管體系不夠健全是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征收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截至目前,我國仍然未制定專屬于個稅征管的基本法。因此在個稅征管方面,我國各地的稅務部門在開展具體的個稅征管方面面臨著無法可依的尷尬境地。這種征管法律體系不健全的問題進一步影響到我國個人所得稅征收的成效,不利于發揮個人所得稅征收的基本作用。由此來看,進一步完善稅收法律征管體系任重而道遠。
(四)公民自覺納稅意識亟待加強
目前我國公民自覺納稅的意識不足,其中主要體現在高收入群體。他們的收入來源具有多元化的特點,除了基本的工資收入之外,還有做理財投資、創辦公司、兼職等多種渠道,而這些渠道的收入目前我國的稅務部門監管難度較大,這就造成了這部分高收入群體偷稅、漏稅、躲稅。如2018年在網上熱議的眾多影視公司、明星藝人的偷稅漏稅報道,都是矛頭直指高收入群體。
三、有關個稅改革的建議
(一)強化稅制體制改革
針對目前我國存在的個人所得稅對收入差距調整力度較弱的現狀問題,本文建議將綜合制和分類制有機結合,同時減少稅率表檔次、減低個人所得稅稅率。首先,將綜合制和分類制有機結合方面。通過將綜合制和分類制結合起來能夠進一步增加個人所得稅征收的公平合理性,真正發揮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差距調節作用。其次,針對工薪階層收入水平偏低的情況和高收入階層容易偷稅漏稅的情況,建議國家相關稅務部門在持續完善薪金項目免征等措施之外,可以在個人所得稅征收范圍內納入附加福利收入來擴大稅基。
(二)健全稅前扣除制度
稅前扣除制度應當是一個持續完善的動態制度。它對于持續提高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公平合理性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目前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的稅前扣除已經涵蓋了基本養老、醫療、住房公積金等項目內容。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民眾需求的變化,在將來國家還應當考慮更多的稅前扣除項目,如再教育費用、住房抵押貸款利息等,國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靈活調整稅前扣除制度,逐步推動稅前扣除制度的健全與完善。
(三)完善稅收監管體系
針對當前我國稅收專項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完善、個人所得稅征收中公民偷稅行為屢禁不止的行為。在接下來的個人所得稅改革中,建議國家應當持續完善基礎性的稅收相關法律法規,來保證個人所得稅征收工作有法可依。同時加強對公民收入的監管,尤其是工薪階層之外的高收入群體,引入現代化的信息監控設備,借助于大數據信息技術,構建聯網稅務信息查詢系統,并將個人收入申報與納稅人信息采集相結合,進行智能化識別與分析,提高對高收入群體收入信息的監管,掌握其真實的收入水平。同時對部分高收入群體目前存在的難以監管的收入,可以引入代扣代繳的方式來確保完稅率。
(四)增強公民納稅意識
一方面國家要借助于互聯網、多種活動、普法教育等多種渠道和形勢來不斷強化關于公民納稅的宣傳,進一步深化公民對個人所得稅的認知。另一方面強化對公民偷稅、漏稅行為的懲罰力度,在企事業單位、稅務機關、公民個人、社會媒體等多種主體之間構建稅收宣傳與管理平臺,營造自覺納稅的良好氛圍。
四、結語
總之,個稅改革不僅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而且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安定,因此在推行個稅改革方面一定要做到合理公正、完善科學,針對當前我國個稅征收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加以調整和解決,最終逐步優化個稅制度,讓合理、完善的個稅制度真正成為維護社會公平、保障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宋慧萍.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歷程簡述[J].納稅,2019(01).
[2]嚴思齊.2018個人所得稅法改革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9(06).
[3]廖闊.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流失及其治理對策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02).
[4]姚毅.新《個人所得稅法》的解讀及建議[J].會計之友,2019(02).
[5]王靜,張媛.個稅改革利好效應及未來發展方向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9(06).
(作者單位:赤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