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梅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學效率;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8—0078—01
中學數學是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如何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向課堂要效率,是教師一直關注并執著追求的課題。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此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高效率的課堂應當是教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探究課
問題是數學的載體,一堂好的數學課,就是學生對數學問題探究的課堂。新課標指出:改變課程實施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教學目標滲透在若干個有趣且學生容易接受的問題中,讓學生通過回答這些問題獲得知識、感悟知識,從而完成學習目標。筆者認為,教師首先要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并留下足夠思考的時間,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同時設下關卡,引導學生突破;設下疑點,引導學生探究;留下懸念,讓學生求源。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有了切合學生實際水平的問題,再積極引導學生探究,才能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最后教師要及時表揚、鼓勵,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二、高效率的課堂應當是教師對學生思維的訓練課
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獨立承包定理全部推導過程,學生只是被動地觀看、被動地承認、被動地接受。學生沒有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沒有把握所學內容的實質,弄不懂為什么這么想,囫圇吞棗,不知其味。于是,在課后作業和練習中生搬硬套公式,教學效果不言而喻。最主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訓練。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沒有思維的數學課堂不是成功的課堂。因此,教學時,教師必須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筆者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所教學生的實際,適時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定理的發現和證明過程、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飽嘗失敗的酸辣、體驗發現的艱辛、領略成功的喜悅,從而磨練學生的意志、堅韌學生的毅力、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增強學習的信心。只有這樣,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才會更加牢固、記憶才會更加深刻、理解才會更加透徹。
三、高效率的課堂應當是教師對學生認識過程的一堂答疑糾錯課
教師是學生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參與者,也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教師在問題提出后,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一會,先不急于問結果,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反應看是否有必要降低難度。若學生思考后,自主解決問題有困難,可以通過轉換角度的方式降低難度,或略加提示,幫助學生解決難題。教師要從學生的神態、表情中去觀察,揣摩學生心理,準確把握學生思維進展程度,并據此確定相應的對策,以便有效地指導教學。學生在獲取知識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許多錯誤,教師要尊重學生,循循善誘,因勢利導,使學生能在剖析錯誤的過程中,把握實質,提高認識。有時候教師設計的問題可能與學生思維水平不同步,此時,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和要求,保持課堂教學始終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師要從學生“答”中切中“脈搏”,掌握“學情”,學生要從教師“導”中獲取“良方”,糾正“偏差”。
四、高效率的課堂應當是學生認識的升華課
課堂小結是對一節課的簡要歸納,是學習過程的歸納反思和總結,是把一節課重要知識點在較短的時間內加以理論提升、高度濃縮、高度概括。小結不是教師簡單地把新授知識再重述一遍,而是要產生新的有價值的問題。其形式也可以多樣化,例如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或小組內總結,這樣學生理解不到位、比較模糊的知識就得到了升華,同時也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小結時,要突出要點、重點、難點、易錯點、技能、規律和方法,這樣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一節課的內容。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