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 徐立 代靖華



[摘要]對學生成績進行評價是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科學的成績評價體系能夠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做出公正的評價,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傳統的課程成績評價體系中所涉及的評價因素較少,無法全面地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客觀的評價。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的多元化成績評價體系對評價指標的選擇更合理,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通過兩個學期的實施,該文的研究者發現多元化成績評價體系不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以及優化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而且有利于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多元化成績評價體系;混合式教學;學習過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9)11-0066-03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是機械類專業的一門基礎課,是聯系機械設計類課程與機械制造工藝類課程的紐帶,同時又起到從技術基礎課過渡到專業課的橋梁作用[1]。課程成績評價對提高課程教學質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提出了一種多元化成績評價方法,主要從課堂教學、線上學習以及實驗操作三大方面對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成績評價方式進行探索,以培養和鍛煉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傳統成績評價方法存在的問題
截止到2016年,我校的互換性與測量技術成績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平時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30%,包含課堂考勤、課堂作業以及實驗部分。二是期末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70%,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上述成績評價方法重視課程的理論考核,忽略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和評價,容易導致大部分學生抱有“聽不聽課無所謂,只要考前復習就能及格”的心態,其學習主動性逐漸降低,這就會嚴重影響課程教學效果與學習效果。另外,課程成績評價因素較少,無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這樣不但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不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師生的互動僅限于課堂上[2]。這些與強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有一定的差距[3]。
二、多元化成績評價體系建立的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多元化成績評價體系的核心是成績評價指標。成績評價指標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評價結果能否如實地、科學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任課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因此,應優選成績評價指標[4]。這個指標不但要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還要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工程實踐操作能力。
(二)可操作性原則
多元化成績評價體系的操作不能過于復雜,應便于量化學生的成績。任課教師應結合本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學目標等來合理地選擇成績評價指標,并根據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針對性的評價要求,從而獲得客觀的評價結果,以充分發揮多元化評價體系對課程教學的積極促進作用。
(三)以學生為本的原則
多元化成績評價體系的建立要以學生為本,既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又考慮學生的個性發展,注重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所扮演的角色將發生變化。學生從傳統教學方式的聽眾和記錄者變為教學的中心,而教師則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混合式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安排學習,教師不僅僅以期末考試成績的好壞評價學生對該課程學習的情況,更會重視加強學生學習過程評價,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三、多元化成績評價體系的建立
多元化成績評價體系是基于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建立的,如圖1所示。混合式教學模式由兩部分組成:在線學習和面對面的課堂教學。改變原有的期末考試成績為主的評價方式,采用將在線學習成績納入期末成績的評價方法,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控和評價。要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的分析,以便對學生的成績做出更客觀的判斷[5]。
(一)在線學習
學生在在線學習環節的學習表現占課程總成績的70%,這個環節包括課程視頻學習、訪問次數、討論、作業、章節考試以及課堂互動,它們所占的比重分別為30%、3%、3%、30%、30%、4%。在線學習在泛雅網絡平臺完成。課前任課教師在學習平臺發布學習任務,學生可以自主地選擇學習地點、學習方式,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難題時可通過學習平臺的討論區與答疑老師、同學討論,教師根據學生所提問題的難易程度以及與課程知識點的相關性對學生在這個環節的學習表現進行不同等級的評價。教師也對回答問題的學生做出評價并將其評分計人課堂互動環節的成績里。這樣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課程有關內容的討論,加深和鞏固對知識點的理解。對于討論區沒有解決的問題,可以帶到課堂教學環節進行面對面地解答。課前教師借助平臺的大數據處理功能,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互聯網與沒有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溝通,根據學生的情況安排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對其進行輔導或者由教師單獨輔導。重點章節的教學結束后,適當增加章節考試,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掌握,為后續的面對面課堂教學奠定扎實的基礎。
在線學習的引入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通過互聯網與課程教學團隊進行直接的溝通,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使任課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全過程有更及時的掌握,以引導學生有效地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3],這樣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有很大的作用,同時也給學生一定的學習壓力,讓課程的學習變得沒那么輕松但更有效果。
(二)面對面的課堂教學
學生在課堂教學環節的表現占課程總成績的30%。這個環節由課堂提問與討論、課堂到課率以及實驗表現組成,它們所占的比重分別為50%、20%、30%。
該教學環節的改革采用不同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首先,任課教師根據課前掌握的學生在線學習的情況進行課堂教學的組織與設計。通過課堂提問進一步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著重講解較難的或者重要的知識點。接著針對不同知識點在工程中的應用展開課堂討論,以小組討論為主。任課教師給每個小組布置不同的討論主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比如滾動軸承是機器上普遍用到的一種作為傳動支承的標準部件,不同類型的滾動軸承采用不同的型號代號表示,要想選擇合適的滾動軸承,必須掌握不同型號代號所表示的含義。讓每個小組選擇不同的滾動軸承型號,通過查閱資料和討論,掌握滾動軸承型號中每個代號的含義,并舉例說明該類滾動軸承的使用場合,最后完成知識的拓展學習。任課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進行評價,并將其評分計人課程總成績里。
課堂到課率是衡量大學學習風氣和教學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它不但能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而且能反映教師的授課情況,還能反映整個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6]。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里,到課率只作為學生平時成績評價的一項參考指標,所占的比重非常小。混合式教學模式中,為了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客觀評價,將課堂到課率看作一項重要評價指標,其占課程總成績的比例也被提高很多。
實驗是互換性與測量技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占課程總學時的15.7%,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使學生加深理解課堂上所學的公差理論、掌握基本的測量技術和了解常用計量器具的正確使用方法[7]。整合和優化實驗項目,增加綜合測量實驗。被測零件來源于機械學科的各類競賽參賽作品,比如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和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這兩個賽事都是每兩年舉辦一次,每屆參賽主題既有很強的工程性又貼近實際生活。它不但包括零件幾何精度的設計,還包括機械的結構、加工工藝設計[8]。讓學生根據已掌握的檢測知識進行不同零件測量方法的設計,進而完成零件的綜合測量。混合式教學中也增加了實驗在課程總成績中所占的比重,以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多元化成績評價體系的應用實踐
筆者以我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下文簡稱“機自專業”)的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評價方式改革為例,利用泛雅網絡平臺將多元化成績評價體系應用于2016級機自16101、機自16102、機自16103和機自16104這4個班共146位學生的成績評價中。表1為機自16102班部分學生在線學習成績評價情況,從中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根據多元化成績評價體系對學生成績進行的量化,被作為學生課程總成績的一項重要評價指標。
表2為各班學情對比,主要從課程視頻學習完成率、訪問情況、參與討論率以及課堂互動率四個方面進行比較。從表2可以看出,班上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該課程的視頻觀看任務,這是傳統教學模式所不能及時掌握的情況。四個班的平均訪問次數都比較高,但是最高次數與最低次數之間的差距較大,主要是由于少部分學生還不習慣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習積極性不高。每個班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參加了討論區的討論,包括發表討論和回復討論兩個方面。學生學習中遇到的許多問題都能得到很好地解決,這也是傳統教學模式所不能看到的。雖然每個班還有一些學生沒有參與過討論,但是新的教學模式已經產生了不錯的效果。從表2中還可以看出,課堂互動率有些低,但也說明學生有一定的學習主動性。此外,學生作業的上交情況比之前有很大改善,而且作業抄襲情況也得到了控制。
另外,整個課程教學周期內,學生的課堂到課率都在95%以上,無故曠課的學生很少。大部分學生都能認真完成任課教師安排的學習任務,但是課堂討論的深度不夠,拓展學習效果不佳。實驗環節的改革要求學生完成實驗操作后,必須在課堂上完成數據處理以及實驗報告的書寫,這就減少了實驗報告抄襲現象,提高了學生做實驗的熱情。
五、建議與結論
建立多元化成績評價體系是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教學的創新性改革。從多方面、多層次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客觀、科學地評價,首次將在線學習環節作為課程成績的一項重要評價指標。這樣的成績評價方式讓學生在平時學習時更加積極主動。
多元化成績評價體系的實施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間,因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其一,目前學校課程考核標準只有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項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任課教師對成績評價方式的優化。就該課程而言,多元化成績評價體系也是建立在學校課程考核標準上的,實驗成績只能納入平時成績里,不能單獨作為一項評價指標。學校應改變課程考核標準,讓任課教師對成績評價有更多的靈活性。
其二,增加在線學習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積極影響,但由于專業學生人數較多,任課教師相對較少,教學任務增多,在學校沒有相應激勵機制的情況下很難大范圍推廣。
其三,混合式教學模式由在線學習和面對面的課堂教學兩部分組成,任課教師除了要給學生安排在線學習的任務,還要完成課堂教學,因此可結合其他院校的經驗來對課堂教學環節進行適當調整,安排單周或者雙周進行答疑解惑。
[參考文獻]
[1]楊瑩,夏秋英,車曉毅,等.應用型本科院校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教材改革研究[J].大學教育,2017(7):48-49.
[2]楊學南.專業課程考核指標體系分析與實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9):107- 108.
[3]沈璐,郭亮,段學智,等.“互聯網+”模式下大學物理實驗成績評價[J].課程教育研究,2018(27):148.
[4]張寬朝,江海洋,郭寧.農業院校生物類實驗課程群多元化成績評價體系的創新研究[J].河西學院學報,2018(5):109-114.
[5] 李月峰.“移動互聯網+”時代混合式教學模式探討與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8(12):50-52.
[6]胡杰麗.大學到課率及其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3.
[7]韓霞,陶桂香,張吉軍,等.“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11):71-72.
[8]楊瑩,李玲芳.增設綜合測量實驗的探討[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6(4):82-84.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