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 要: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整合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對于推進我國教育國際化發展意義重大。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能力的培養,通過對學生有針對的培養和引導,挖掘學生的就業意識和職業技能的掌握,從而進一步提高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和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職業生涯規劃;職業能力
一、 中外合作辦學教育模式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能力培養的意義
(一) 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整合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對于推進我國教育國際化有著重要的意義。人才的培養除了要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進行深入的學習與鉆研外,還應培養學生將所學習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中外合作辦學要結合自身辦學特色,抓住自身優勢,整合優勢就業資源,順應當前就業形式的發展。有效開展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能力的培養,這將幫助學生在充分了解自身條件和社會現實環境的基礎上, 確立明確的職業目標, 選擇適合的職業道路, 設立與之相對應的學習、實習實訓和工作計劃, 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分階段、有重點地按照計劃付諸于行動。從而在專業學習規劃與職業生涯規劃的相結合的教育模式下,培養出真正有明確目標,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 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做好全面的職業生涯規劃
中外合作辦學應利用在教育教學方面有這個特殊的優勢與背景,在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能力的培養課程的過程中做好教師隊專業化的培養,課程上積極開展研討,注重教學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后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深入了解現在社會對學生的職業能力的需求。根據學生在不同生涯階段的不同職業發展需求,立足實際,打造優質課程。根據了解學生的自我認識程度,性格特征,愛好興趣點等個性范疇。積極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個人特色,在不同階段的學習中樹立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掃清專業學習與職業規劃的疑惑。在面臨出國與不出國學習選擇時,能明晰自己未來發展方向,明確自己實際需求。增進校企合作,開展實踐交流活動。進一步分析現在的自己在達成生涯規劃目標上的不足之處,根據當下的社會實際情況,對自身的目標和努力方向不斷進行科學的改進,更扎實的掌握職業能力,從而引導學生不斷完善地做好全年的職業生涯規劃和掌握科學全面的職業能力。
(三) 樹立目標促進優良學風建設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通過對同學們開展自我的認知,自我性格的分析總結,等方法,在自我探索,自我目標建立后,學生不斷優化改進探索出屬于自己獨特的職業生涯規劃。同時結合中外合作辦學的優質資、源和就業優勢,引導學生認識到大學階段面臨的任務、需實現的目標、采取的行動和態度、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取得何種結果, 科學制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檔案;引導大學生從點滴做起, 以扎實的系統學習和充分的社會實踐為根基, 掌握優勢資源。幫助大學生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踐指導, 認清自身優劣勢, 不斷修正, 目標明確。進而直接推動學生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在學習中勇于實踐,勤于探索,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掌握職業能力,做到善于學習,學以致用,促進優良學風的形成。
二、 中外合作辦學教育模式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 提升專業教師教學與指導能力
首先專業授課教師在面對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能培養的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任課教師負責為學生進行相對專業性和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重要指導與交流。但是現階段具有職業生涯規劃學科背景的專業化教師相對匱乏,教學資源存在相對閉塞,任課教師之間缺少深入互動的交流學習的機會。任課教師在課程中往往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過程。忽視課程中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必要性,對于現有政策,時政的敏銳性較低。有時不能有效的將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能力培養的本質與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殊背景做到緊密結合,而對于新興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基本情況與合作外方學校的資源無法深入了解,并在學生面臨做出出國和不出國的選擇中無法做出科學理性的分析與指導。在課堂上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能及時滿足學生對自我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技能掌握的需求。導致教學效果收獲微乎其微。
(二) 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目標意識不強職業能力掌握較弱
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自我認知薄弱,在選擇大學專業時很少有同學真正了解自己所學專業,從而盲目的選擇。這導致部分學生自我認知相對較低,缺乏獨立性,同時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較弱。再者又有部分同學對自己所學專業缺乏合理的認知,盲目選擇。學生在中外合作辦學機制下,存在面臨出國或者不出國的選擇,不了解國內資源和國外資源對自己發展的利弊。
導致對自己的專業學習和自我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能力培養意識不清,對未來前景的模糊定位。在學習中無法確立自己的學習和職業生涯目標,在將所學運用到實踐的過程中,忽視汲取社會對應聘人員的職業能力的需求,忽視自己對相應職業能力的培養,導致在面對擇業就業時更無法準確的對自我的職業目標達成定位,直接影響自己盲目擇業,很難適應現實社會工作的節奏,促使自己頻繁更換工作,無法在工作崗位上相對平穩的進入到職業穩定期。
三、 中外合作辦學教育模式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能力培養的措施
(一) 加強教師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
首先學校對待擔任職業生涯規劃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師應定時開展業務學習,積極學習了解中外合作辦學機制的優勢,了解外方合作學校的基本情況與專業設置,通過培訓學習來加強教師自身理論知識。
任課教師還應端正自己的思想態度,保持愛崗敬業的恒心,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技能掌握。能積極自主參加社會各界開展的專業化的交流學習,在與專業人員的交流探討中汲取最新的專業知識動態,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讓自己加入到專業化職業化的工作行列中。
在學習之余還應勤于思考,關注時事政策及最新就業動態,努力將所學結合中外合作辦學實際情況。堅持以幫助引導學生為中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分析現階段社會對畢業生職業能力的需求,在實踐交流中,幫助學生在實踐中能對自己有全面的認知,進一步明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和未來發展方向,根據當下實際社會需求調整工自己對職業技能的掌握與運用。
(二) 結合辦學實際建立合理可行的生涯規劃與職業能力的培養方案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具有特殊性不可復制的,是可以根據當下實際情況和個人因素進行合理調整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在大學中不同的階段對學生有著不同的指導意義。
首先應引導學生對了解自我,通過對自己的性格特性由淺至深的剖析到自己的價值觀,開展互動討論課程,讓學生在思考和實踐中知道自己的需求點在何處。其次學生現階段只是單純的接觸校園內單一的環境,對于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國家鼓勵就業創業的優惠政策,社會熱點的時事新聞,中外合作辦學的辦學機制及就業優勢實施甚少。所以在引導學生對我自剖析規劃的時候,應結合校園與社會的實際情況分析,開展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實踐中幫助學生增強個人適應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機制和優勢進行交流探討。
這樣就能幫助學生們在面對生涯規劃時,科學的全面的進行自我規劃,在規劃受到阻礙的時候能理性的分析現實情況,根據自身特點和這些實際困難對自己的規劃進行相應的合理的調整,以幫助自己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和順利掌握職業技能。
四、結束語
中外合作辦學出促進著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在完成具有復合型人才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也應順利當前就業形勢發展規律,引領學生在常規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整合國內外資源,注重對學生的職業生涯進行科學可持續性的規劃以及對將來就業時職業能力的培養。在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探索中,結合自身實際特點,構建出合理科學可持續的課程,幫助學生明晰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明確自己發展定位。進一步促進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尹星星.中外合作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及對策[J].科協論壇(下半月),2009,09(160-161).
[2]許彤.河南科技大學國際教育學院[J].學理論,2012,(208-210).
[3]侯婭情.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及發展建議[J].內蒙古教育,2019,(11-13).
[4]張峰蔚 宋洪澤.新時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論析[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9,19(04),(116-118).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江蘇圣理工學院-中俄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