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議題式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在美術作品或現實生活情境議題的引導下,通過課內外的自主合作探究,拓展了美術課程空間,發揮學科獨特育人功能、挖掘學科本身的魅力。通過以美育人,學生能夠關注現實生活的某些現象,并以此作為議題展開討論。
關鍵詞:議題式;審美教育;美術教學
0 引言
當前,中國教育最為迫切的任務是人民群眾對于高品質教育的需求,而美育的健康發展,是高品質教育最重要的象征。從當今社會看,美育的缺失導致時有“美盲”的現象出現。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指出: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通過以美育人,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參與美術學習,學會在現實生活情境中發現、提出和分析問題,綜合運用美術學科及跨學科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
同時,《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指出: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形成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欣賞評述的方法,提高審美能力,了解美術對文化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獨特作用。
中學時期是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價值觀的時期,是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創新精神的美好時期,是學生審美能力、審美趣味、思辨能力形成的最佳時期。
基于新課標、審美現狀和學齡特征,筆者做了一些議題式教學的實踐探索。
1 研究美術教材和焦點話題:實踐多樣渠道的教學實施路徑
中學美術教學是根據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力和表現力,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中學美術教學不但要傳授美術技能基礎,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美術感受和表達,而且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視野的開闊,對美丑的鑒別、對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健康個性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現行初、高中美術教材以“欣賞評述”“美術鑒賞”單元領域為主,結合其他領域,挖掘現行初、高中教材中議題式美術教學資源,提煉出可操作的議題教學內容,匯編成學習資料,分類成冊,便于議題式教學的有效實施。
此外,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當今國內外美術文化現象,發現有價值的議題要進行整合(匯編)與實踐,實現對現有教材的補充,開闊師生研究視野,拓展研究空間。
在議題式教育教學實施策略上,基于課題預設的架構體系,立足教材,深耕課堂;結合社團活動,尋求廣泛的社會資源(美術館、博物館、社區等),多渠道、多形式、多樣化地實施議題式美術教學實踐。充分依托學?,F有藝術室、展廳、櫥窗、校園角落等場所,師生一起營造和議題相關的環境氛圍,開展教學實踐,營造議題式學習的情境和氛圍。在學生作品展陳上,我們不定期地呈現多樣的、豐富的學生作品(繪畫、裝置、手工、評論、隨筆等等),增強內化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思辨能力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終身教授林曉東對35位美國大學教授進行了訪談和探討,他們在談及中國學生在美國大學的表現狀況時,普遍認為,中國學生缺乏良好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寫作能力,以及提出問題并批判性地思考問題的能力。
在議題式美術教學的課程內容設置上,選取中外優秀美術作品和現實中的審美對象為議題,弘揚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內涵,提高鑒別能力和判斷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響。學生通過學習而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在議題式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在美術作品或現實生活情境議題的引導下,通過課內外的自主合作探究,拓展了美術課程空間,發揮學科獨特育人功能,挖掘學科本身的魅力。通過以美育人,學生能夠關注現實生活的某些現象,并以此作為議題展開討論。比如,書籍封面或裝幀設計是否符合美感、校園隨意張貼海報是否美觀、街頭的門面招牌統一字體、統一尺寸是否規范。這樣的議題很接地氣,學生在辯論中不斷提高了美的認識高度,有利于培養學生基本素養。
在議題式美術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學生除了對教材或者現實中的某些現象進行爭議辨析之外,學生可以對自己的理解重新表達。比如:在海報設計教學中,學生對一幅第“27屆金雞獎海報設計”這一議題是否美觀展開了熱烈論,學生各抒己見,理由都很充分。最終,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從構思創意、構圖構成、色彩配搭等方面逐漸覺得這幅海報設計創意平平,甚至有些庸俗。那么,如何設計出一幅有創意有美感有品位的海報作品呢?學生通過欣賞優秀的作品、腦洞大開,在掌握一定的表現方法后,作業的質量普遍有質的提升,有些作業堪稱優秀。
在議題式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對某些觀點或現象把握不準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激發學生對個人立場作出有力論證;學生積極投入反思式學習中,既能對美術的本質有清晰的認識,又能培養思辨能力。議題式中學美術教學以學科特有的方式,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出獨特貢獻。
3 探索中學美術教學的實踐策略:結合當地文化資源開發課程
議題式美術教學有自身的特征和規律。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通過加強對美術課程中美術作品和現實中的審美現象的議題篩選、創建,選取恰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運用形式美原理和其他知識,對自然、生活、和藝術中的審美對象進行感知、評價、判斷與表達。最終使學生能夠感受到美的存在以及美的不同形式,比如優雅的美、崇高的美、悲愴的美、荒蕪的美,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筆者在教學中極力創造情境,通過圖像、音樂、語言等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受力和投入度。有條件的情況下,筆者帶學生走出校園,到美術館、博物館、蘇州園林進行現場教學。學生學習有熱情、有溫度,學習效果自然好多了。
課程建設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而提升學生素養是學校課程建設的關鍵。我們認為,在中學議題式美術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通過校本美術、教研活動,運用集體的智慧,通過學習、討論、實驗,解決具體的教學問題和難點,這對推進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另外,從美術學科的生命性、情感性、文化性、審美性、個性化等特征的角度來看,議題式教學的實施需要各類豐富、鮮活的課程資源的支撐。只有這樣,才能使這項研究在具體實施中更充實,更富于個性化生命特性,也才能使這門課程得到更寬廣的拓展空間。同時,中學議題式美術教學的開發利用,對強化美術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提高等方面都有著積極作用。
中學美術議題式教學,源自“問題式”教學,始于情境教學,“議題”為紐帶,“思辨”是核心,“任務驅動”是路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方法。其根植于美術核心素養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注重學生對美術作品和現實中的審美現象進行感知、評價、判斷、表現,追求更加開放、立體、民主的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人文素養及綜合能力的提升。通過美術教學培養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學生能夠關注社會生活,會在現實生活情境中發現、提出和分析問題,綜合運用美術學科及跨學科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養成美術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美術課程標準(2017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美術新課程教學法[M].開明出版社,2003.
[3] 尹少淳.美術核心素養大家談[M].湖南美術出版社,2018.
[4] 周春花.“基于議題式”美術教育的濫觴[J].中國中小學美術,2018(03).
[5] 尤小平.學歷案與深度學習[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易仲闐(1968—),男,高級教師,從事高中美術教育教學近30年,蘇州市美術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