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場合都談到了文化自信,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近幾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到全國多所高校考察、座談、演講,強調文化自信,激勵當代大學生要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方得始終,同時鼓勵高校老師在培養學生時要有作為、有成效、有擔當、有魄力,這樣我們的大學才能立足于世界、有發言權和表決權。紅色歌曲(以下簡稱“紅歌”)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和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有目的地在大學生中開展紅歌教育教學,在實施美育、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實現高校立德樹人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目標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文化自信;高校;紅歌;教育教學;實踐研究
紅歌記錄了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過程,是廣大人民群眾在爭取民族獨立、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創造美好生活的過程中創作、流傳的表達革命精神和愛國熱情的歌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寶貴遺產,對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從紅歌的教育作用、確定紅歌曲目、高校紅歌教育和紅歌課堂教學、紅歌的傳承與創新四個大的方面展開實踐研究。
1 紅歌的教育作用
首先,紅歌本身就是一本經久耐讀的教科書。它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永遠跟黨走;廣泛的群眾基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深厚的歷史沉淀,用鮮活的形式記載刻骨銘心的歷史;豐富多彩的題材,有戰歌、贊歌、雄歌、壯歌等多種形式。其次,紅歌旋律優美,歌詞淳樸實際,情感豐富,富有感染力和號召力,直擊大學生內心深處,可以引發大學生的強烈共鳴。最后,面對大學生中越來越普遍的物質主義、快餐文化、拿來主義、民族意識淡薄、奢靡等不良情況以及外來文化的強大沖擊,恰到好處地運用紅歌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因此,在高校中,許多教師將紅歌作為一種教育內容或教學輔助形式運用在大學生的課程、學習、生活和理想信念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人文情懷,以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偉大的紅色精神傳遞下去,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大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2 確定紅歌曲目
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一場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的偉大愛國運動,為了表達追求真理、民主和愛國的愿望和反帝反封建的堅定決心,許多紅色歌謠隨之產生,這是中國紅歌最初的形態。紅歌從誕生之日起到現在,經歷了整整一百年的時間,經歷了五四運動前后、兩次國內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經濟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新時代七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經典的曲目流傳下來。比如五四運動前后的《男兒志氣高》《五四愛國紀念歌》,兩次國內戰爭時期的《三大紀律八大注意》《送郎當紅軍》,抗日戰爭時期的《到敵人后方去》《歌唱二小放牛郎》,解放戰爭時期的《誰不說俺家鄉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經濟建設時期的《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改革開放時期的《東方之珠》《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新時代的《陽光路上》《共筑中國夢》,等等。此外,也可以按照“點”“線”“面”“綱”四種形式選擇,比如以重大事件為“點”的歌曲《松花江上》《為了誰》《春天的故事》,以歷史進程脈絡為“線”的歌曲《長征組歌》《黃河大合唱》、音樂舞臺史詩《東方紅》,以不同的革命根據地為“面”的歌曲《延安頌》《南泥灣》《在太行山上》,以受眾的情感需要為“綱”的《我愛你中國》《雁南飛》《黨啊親愛的媽媽》。目前,許多學者把能指引人積極向上、傳遞正能量的歌曲都概括為紅歌,曲目更加豐富多彩,風格更多種多樣。面對新時代身心快速發展的大學生,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選擇體裁、風格、形式合適的紅歌和恰當的教育教學方式是值得深度思考和實踐的問題。因此,紅歌曲目的確定是重中之重這個觀點就不難理解了。
3 推進高校紅歌教育教學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培養人才的中心環節,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紅歌作為大學生喜歡的藝術形式,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可以把它運用在高校教育、教學的許多方面,比如“課程思政”、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政治教育、音樂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德育、心理健康等多種教育教學中。
在專業課、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教師可以改變以外的教育方法,探索課堂教學新形式,將紅歌有效融入課堂,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專業課程和思政理論課的興趣,增強“課程思政”和思政課堂的實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在不同場合播放紅歌,傳播紅歌知識,傳承紅色文化,通過有溫度、有情感、有內涵的形式傳播紅歌,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傳遞正能量,樹立大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加深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對真善美的深刻感受。
音樂教育肩負著傳承音樂傳統文化的重任,將紅歌中的精華和經典傳播和發揚光大是音樂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音樂教育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端音樂人才,通過他們將傳承經典紅歌的接力棒傳下去,世代流傳。筆者認為,首先,音樂教師要重視紅歌教學,將紅歌引入課程,在教學設計、課時、教學內容、課程考核等方面有所偏重,搞好“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其次,紅歌教學應該與時俱進,教師可采取課堂和課外一起抓,線上和線下相結合,課堂教學和藝術實踐相結合,通過音樂會、講座、櫥窗、采風等形式拓展紅歌傳播渠道,達到里應外合的效果;最后,可以利用微信、微博、“互聯網+”等傳播紅歌,創新紅歌演繹方式,以老歌新唱等形式激發大學生對紅歌的學習和鑒賞興趣,使紅歌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的審美,讓大學生真正喜歡上紅歌。
紅歌在愛國主義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也是廣泛而有效的。部分紅歌可以說是表現愛國主義的經典和活教材,合理運用其對樹立大學生“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愛國情懷和理性愛國觀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紅歌豐富的情感、激昂的旋律、振奮人心的歌詞也激勵著大學生樹立吃水不忘挖井人、活在當下、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熱愛生活的寶貴品質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4 紅歌的傳承與創新
當今是信息時代,市場經濟跨越式發展,信息更替日益加快,大學生們接受的新事物越來越多,接受速度越來越快,這也給紅歌教育教學帶來巨大的挑戰和壓力,紅歌的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勢在必行。在有些時候,紅歌只有在特定場合、特殊情況下才會被拿來欣賞,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跟上社會發展的速度、跟上大學生對審美的追求,紅歌不應該故步自封,紅歌新唱、融入現代潮流元素、創作新紅歌、舉辦全民唱紅歌活動等都是保護、傳承、發展和創新紅歌的有效方法。紅歌作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得到政府、學校、家庭、個人、電視媒介的重視,只有這樣,紅歌文化才會生生不息,散發出蓬勃生機,發展得越來越好。
5 結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是推進祖國繁榮富強的精神動力,是華夏兒女智慧的結晶,作為可以傳承這一精神的中國紅歌應該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壯大。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應該了解中國歷史,有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持文化自信,保護、傳承和發展經典紅色歌曲,使紅色精神永遠散發萬丈光芒,照亮每一位華夏兒女,一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強國夢而不懈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 張菁瑤.論新時代紅色歌曲的發展[J].今傳媒,2018(26):17-18.
[2] 朱燕聰.促進紅色歌曲進入大學音樂課堂的應用研究[J].戲劇之家,2018(34):152
[3] 趙少英.以民族音樂藝術助推大學生文化自信[J].高教學刊,2018(85):154-156.
[4] 宋玉靜.紅色基因傳承與文化自信研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2):90-93.
[5]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2-28.
[6] 陳思思.紅歌與大學生理想信念培育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6.
[7] 王楹.論中國經典紅歌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D].河南理工大學,2012.
[8] 費維耀.歌聲飄過60年經典紅歌[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