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教育與市場產業化的結合,是目前大學教育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高校教育產業化的發展情況,也可以反映出學生將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一般綜合性大學的學科設置和知識儲備是可以滿足一般產業的需求的,但是教育與實踐的脫節以及各學科之間缺少有效的合作模式,使得大學教育在與產業結合落地的過程中面臨重重困難。本文試圖運用服務設計的相關思維,將高校教育產業化視作為企業提供服務,從而研究教育產業化的可行性及組織方式,同時為高校培養學生將知識轉為實踐的能力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服務設計;校企合作;實踐教育
1 中國“工業4.0”對教育產業化的需求
隨著中國“工業4.0”規劃目標的提出,我國的產業技術升級勢在必行。產業模式從原本的工業機器大規模生產逐步向跨平臺、多元化的集成模式發展,[1]因此需要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加入中國“工業4.0”的進程。高校作為高水平人才的集中地,其承擔的角色格外重要。高校教育與產業化的良好合作模式,成為中國“工業4.0”建設順利開展的必要條件。
2 中國高校教育產業化轉變的困境
2.1 高校教育體系存在局限性
高校的教育體系是以學院為單位的組織架構,這使學院內部的教育及知識儲備相對豐富,但是覆蓋面較為單一,在跨學科合作方面比較薄弱。[2]這種局限性顯然不符合目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產品設計專業為例,這個專業一般屬于藝術設計學院,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是平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廣告設計等專業的學生,這些專業確實與產品設計專業有相通性,也可以較好地合作。但是,產品設計專業的學生在進入企業后需要與工程機械專業背景的工程師相互溝通、共同完成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此時高校教育的局限性就體現出來了,產品設計專業的學生在學校接觸的多是用戶研究、產品造型等方面的課程,缺少和機械工程學院學生的交流合作,因此在產品的內部結構、應力要求等方面的經驗較少,這對學校的課程作業或是虛擬項目的影響還不是很明顯,但是在實際項目中就會導致嚴重的問題,甚至可能導致產品無法落地。
2.2 學生實踐能力與產業脫節
高校的實踐教育除了實習和少量的實際項目外,基本是以虛擬的項目或課程作業作為訓練學生實踐能力的手段,這類訓練手段確實可以提升學生本專業的業務能力,但是往往集中在專業本身,學生缺少對社會的了解、對產業的了解、對市場的了解。實際項目的參與十分困難,而且機會并不多。實際項目往往需要多學科背景的人通力合作,但是現在企業往往只能和某一學科或專業展開較為表面的合作,其合作的產出更多是概念性的,而非實踐性的。因此,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其畢業進入工作崗位后會有明顯的脫節情況,有些甚至需要用人單位開展成本高昂的再次培訓。
3 服務設計視角下高校教育產業化的條件充分
服務設計具有較為宏觀的視角和強大的整合能力,因此以服務設計視角來觀察高校各方面的條件,可以發現高校教育產業化在宏觀層面已具備充分的條件。[3]
3.1 高校整體知識儲備充足
一般性綜合大學基本都具有較為完善的學科建設,其整體的知識儲備完全可以滿足產業的需求。例如某一產品需要落地,商學院有完備的商業模式框架和科學的市場分析工具、設計學院有充分的設計理論基礎和創新能力、機械學院有完善的產品結構能力和樣機制作能力、計算機學院有產品軟件編程能力等。這些知識儲備完全滿足一個產品開發所需的所有知識與技術上的要求。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高校完全有能力完成實際項目。
3.2 高校與教師具備創造實際價值的主觀能動性
企業與高校合作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其目的還是創造實際的價值、使產品銷量增長、使市場份額擴展或實現企業的合理轉型等,最終企業想要的都需要體現在經濟效益上。因此,僅僅靠學生的高度參與是不夠的,還需要專業教師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研究成果引導學生完成項目,也需要高校積極支持項目的開展。高校和教師對與產業合作的需求是存在客觀條件的,高校需要產業資金來升級學校硬件與軟件的水平從而提升教育水平和綜合競爭力,教師需要項目資金提升自身的收入水平。因此,高校與教師具有促進高校教育產業化的主觀能動性。
3.3 企業需要高校提供的創新能力
高校作為前沿理論、前沿技術的發源地,其創新能力是十分強大的。學生沒有某一行業內或是某一領域內的長期工作經驗,因此其思路會比行業內的專家更為開闊,或許會產生很多脫離現實的想法,但是也因為沒有長期的慣性思維和行業內條條框框的束縛,創新思維更容易被激發出來。這也解釋了為何目前校企合作的產出落地性較差、企業成本較高,卻還是有很多企業到高校尋求合作。學校學生的創新思維正是很多在企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專家缺失的,即使只是一些靈感性的想法,都可能成為企業創新的動力。
3.4 學生就業的二次培訓成本較高
目前高校學生就業后,用人單位一般會進行企業內部培訓,幫助新員工適應工作環境。其成本是十分高昂的,要培養一個熟練的員工,通過內部培訓遠遠達不到要求,還需要他在一次次實際的項目中犯錯、改錯積累經驗。[4]如果學生在學校有機會多參與實踐項目,在校期間就與行業內的某些企業合作完成一些實際的項目,會大大降低未來用人單位培訓員工的成本,學生相當于在校期間就已經開始培訓,并且還不需要企業付出大量的培訓費用。當然這需要整個行業和高校開展足夠多的實際項目,而不是某幾個企業就能獨立完成的。
4 高校教育產業化存在的問題
要使高校的教育與產業化形成一個較好的合作模式,其雖然具備充分的條件,但是依然要面對不少問題。
4.1 校園環境與社會環境之間存在效率差距
企業的實際項目往往都有嚴格的時間節點,并且出于快速占領市場、成本控制等目的,項目的運作時間往往會被盡可能壓縮。這就要求在實際項目中,部門之間的合作效率與單個員工的工作效率都要盡可能最大化,這與學校較為輕松的環境截然不同。事實上,學校畢竟是以教學和研究為主的單位,不可能讓教師放棄教學或讓學生放棄上課來滿足企業對效率的要求。學校需要提高學生在完成項目時的效率,優化學院之間的合作方式,一方面盡可能模擬社會實際項目的節奏感,另一方面盡可能滿足企業的效率要求,同時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不影響教師和學生的本職工作的基礎上。
4.2 多學科之間領導力和溝通問題
學校以多學院組成團隊的方式與企業合作,具有明顯的知識技能儲備優勢,但同時也可能造成混亂。例如,蘋果公司在設計蘋果手機時,產品的外觀和產品的內部結構往往會出現矛盾,滿足外觀的簡潔,內部元件可能無法安裝,滿足內部元件的結構,外觀又會不夠完美。這經常會造成設計師和工程師之間的爭論。蘋果作為一家成功的國際性大企業,有完善的內部管理體系,但是依然經常出現上述問題。在學校的多學院背景下,圍繞某一項目建立的臨時的松散團隊,其領導力勢必會出現問題。因此,學校需要明確團隊領導責任,由企業或是學校協調,盡可能保證團隊的良好運作,否則項目可能陷入無盡的爭論。
4.3 不同學科間的利益分配問題
既然是企業與學校之間的實際項目,就必然涉及利益分配問題,同樣都是完成一個項目,但是不同團隊的工作量、貢獻度等方面,面對不同的項目勢必也會有區別。因此,在項目的利益分配方面也需要建立良好的分配評價模式,避免造成團隊內部的分裂與不和諧。
5 高校教育產業化存在的優勢
5.1 專業領域內的創新優勢
高校與產業化結合最大的優勢就是其創新優勢。[5]學生沒有長時間的單一行業工作經歷,其思維沒有定式,因此可以產生各種天馬行空的想象,只要加以合適的引導,可以避免過于脫離現實的方案。同時高校學生的數量優勢巨大,同時產出的方案規模是一般企業團隊難以達到的。因此,創造力是高校教育產業化最顯著的優勢。
5.2 團隊建立的靈活性優勢
高校教育產業化要擺脫目前項目少、層次低、落地難的現狀,最應該發掘的就是團隊建立的靈活性優勢。與企業成熟的團隊比,高校的實踐能力存在先天的弱勢。高校教育不可能僅僅局限于某一具體領域,其經驗和實踐能力與企業有較大差距。但是高校本身可以根據不同項目在短時間內組織起一只甚至多只多學科團隊,且團隊內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這種團隊建設能力是一般企業無法企及的,即使是大企業,其建立團隊的成本和靈活性也無法與高校相比。高校發揮好這一優勢,能夠更好地吸引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與學校合作,企業不需要有太大的規模就可以擁有一支專業化的研發團隊,這份吸引力是企業難以拒絕的。
5.3 項目整體專業程度優勢
高校利用不同學院的師生共同建立的團隊,具有專業程度上的優勢,這也符合學校本身的教學模式。一個團隊的各個部門都由專門研究學習該領域的師生組成,這就是一支十分專業化的團隊,企業要建立如此專業化的團隊往往需要長期的招聘與培養才有可能實現,甚至往往招聘到的都是專業不對口的畢業生,需要重新培養才能使其達到工作的要求。這種優勢是高校本身教學工作帶來的,是高校先天的優勢。
5.4 項目總體成本優勢
高校教育產業化還具備成本優勢。首先,高校學生參加項目主要是為了學習和鍛煉自身的能力,即使沒有實踐項目也依然要做大量的虛擬項目來訓練自身能力,因此企業無須付出過多甚至不需要付出成本。其次,企業幾乎可以省去自身建立團隊所需要的設備、人員、時間等方面的成本,學校自身團隊就具備相關設備、人員,團隊組建時間也相對較短。因此,企業可以省下大量的管理成本,也無須投資相關硬件,只需要和學校團隊進行良好的溝通,確保團隊的研究方向不偏離目標以及產生的效果滿足自身的需求即可。
參考文獻:
[1] 楊文興,閆小倩,夏洪恩,費鵬,杜鐘博,張祎,王瑞平.工業4.0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及如何應對的研究[J].汽車實用技術,2019(14):242-243+246.
[2] 林健.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專業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1):32-45.
[3] 羅仕鑒,鄒文茵.服務設計研究現狀與進展[J].包裝工程,2018,39(24):43-53.
[4] 劉海明,謝志遠,劉燕楠.高職教育人才轉型的戰略思考:推進產教融合,服務產業發展——兼談高職院校“新技術應用”人才培養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2):182-188.
[5]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曾天山,聶偉,崔吉芳,吳景松,王重,饒燕婷,朱富言,武向榮,杜云英,張智,馬雷軍,楚曉琳,羅媛.未來五年我國教育改革發展預測分析[J].教育研究,2015,36(05):20-37.
作者簡介:汲南(1989—),男,江蘇無錫人,太湖學院產品設計專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