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倩
◆摘 ?要:高一是議論文學習的起始階段,但學生寫作情況并不盡如人意。那么,如何在起始階段對學生進行議論文教學呢?本文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議論文;寫作教學;高一
作文占據了語文的半壁江山,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一是高中學習的起始階段,也是高中議論文學習的起始階段。但學生普遍對作文有恐懼心理,一旦“逼”他們動筆,就東拼西湊,文章千篇一律,論據老套,毫無新意。個別學生甚至連議論文的基本文體都不太清楚,文體意識不強,寫出來的文章四不像,還有論點不明、論據不足、論證不力等問題枚不勝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能力有待加強。學生接觸最多、印象最深的議論文無疑是教材上的,這些文章對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必修三第四單元為議論性文章,但這四篇都是文言文,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本身就覺得很枯燥,難以接近,更不要說積極主動滿懷興趣的學習其寫作方法。再加上時間短教學任務重,有些老師花在文言文知識教學上面的時間就很多,沒有更多時間從議論文角度進行深度教學。必修四第三單元也有議論文,《拿來主義》是駁論文寫作的典范,而且采用了多種論證方式,學生本應學有所得,但此篇文章為魯迅所著,部分學生看到魯迅先生的文章就有畏難心理,學習興致不高,教師如若照本宣科,效果可想而知。 此外,必修三必修四教材后面有專門的表達交流部分,作文訓練內容豐富,但是很多老師并未靈活運用。
(2)學生的議論文結構意識不強。很多學生整篇文章連明確的觀點句都找不到,結構更是混亂,文章前后毫無連貫性邏輯性,就是幾個事例簡單羅列,湊成了一篇800字的文章。如果教師不進行系統化指導與訓練,學生思考問題就會流于程式化、表面化、單一化,不能夠從多個角度、多個側面、全方位地看問題,也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議論時往往就事論事,不能展開,沒有深度。
(3)學生對時事、生活的關注度不夠,素材缺乏。他們往往流連于題海之間,“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尤其是理科生,本身對語文學習興致不高覺得語文學與不學相差不大,拉不開分數差距,更是沉迷于數理化無法自拔,缺少對現實生活的必要關注。他們在寫議論文時不會也不能聯系實際,因為現實在他們內心一片空白。他們錯誤地認為寫議論文僅僅是說說大話空話,引幾句名人名言,或用幾個陳舊得發“餿”的前人故事。他們忘了議論文寫作最終服務于現實的目的。
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呢?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教師要學會靈活運用處理教材。教學時間有限,任務重,教師要學會靈活處理教材,有側重點,在有限課時內把內容最大化,把課文教學與作文教學結合起來。如在教學《寡人之于國也》時,不僅僅停留在對文言文實詞虛詞句式等文言知識點的學習,還要總攬全篇,引導學生學習借鑒寫作方法。本文采用的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行文結構。開篇提出問題: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接著孟子采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論證的方式分析問題,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何使百姓增多。第五六段孟子從正面角度展開論述。孟子先從農、漁、林三個角度論述了使百姓增多的仁政措施,強調不擾民,王道始。那么采取了這些合理發展生產的措施后,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呢?孟子又用了四組排比句,從紡、蓄、農、教四個角度既強調“不擾民”,又強調“制民產”,還強調“興教育,治禮儀”,如此,王道成。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度。最后一段孟子采用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說理,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這樣既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還能加快學生背誦文章的速度,更能讓學生借鑒其結構和寫作方法,學以致用。
第二,注重對學生進行結構訓練。寫好議論文的關鍵是思維要獨到,要深刻。但對于初學議論文階段,我們可以適當降低要求,首先要讓學生有清晰的行文結構。議論文結構常見的最基本的有并列式、層進式、正反對比式等。我們可以逐一對學生進行訓練,讓學生學會提取分論點,多角度進行論證。如在進行《幸福從何而來》命題作文訓練時,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結構訓練。首先明確中心論點:幸福源于知足。然后可以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角度訓練學生提取分論點。什么是知足:對所擁有的感到滿足。為什么要知足:欲望無止境,若不知足,無法幸福。如何知足:不攀比、不貪婪、不患得患失。還可以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角度設置分論點。提出問題:如今很多人不幸福。分析問題:不幸福的原因在于不知足。解決問題:變得知足,使自己幸福。要珍惜擁有,不攀比,不貪婪,不患得患失。圍繞不同問題進行多次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行文結構能力都會逐步得到提高。
第三,多方面積累素材,豐富學生的資源庫,引導學生關注時事關注生活。一篇好的作文離不開素材的選用,只有長期不懈的有意識的積累,才會在寫作時能迅速找到合適的、優秀的素材。教師可適當播放《新聞周刊》《焦點訪談》《厲害了我的國》等視頻給學生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積累。此外,教師還可以搜集整理人民網、光明網等各大媒體的評論性文章給學生做為閱讀資料。平時在進行作文訓練時,可以圍繞訓練內容為學生整理相應的作文資料,以主題形式讓學生積累。從高一開始進行素材積累摘抄,堅持不懈,到高三,學生定能在寫作時信手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