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斐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通過體育運動訓練,受訓者的身體各方面素質將會得到全面提高,其運動能力將大幅度增強。但是有時由于部分訓練方法并不科學合理,對身體健康的負荷比例過大,受訓者和訓練者針對訓練存在過高的心理預期,就會導致受訓者在運動過程中發生運動損傷,危害受訓者的身體健康。因此,在體育運動訓練過程中,要弄清可能會引起運動損傷的各方面原因,從根本防患于未然。
突發性的運動損傷在體育訓練中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其發生部位往往與體育運動項目的特點相關聯,比較固定。比如說,在開展足球項目體育訓練時,受訓者的發力點主要是膝關節和踝關節,所以相對來說這兩個部位更容易受傷;在開展排球項目體育訓練時,受訓者的發力點主要是手指和腕關節,所以其受傷部位集中在這兩部分;在體操運動中,肩部、腕部、腰部等地方都要著力,所以這些部位受傷的幾率也十分高。這些肢體關節的損傷使運動訓練中的多發事件,是運動損傷的主要構成部分。而且,對于初次參加體育項目運動的人員來說,訓練強度過大也會導致其出現肌肉拉傷狀況,造成運動損傷。
突發性運動損傷幾乎是每一名運動員在體育項目訓練中都難以避免的,而一旦突發性運動損傷治療沒有得到及時或者徹底的治療,就可能在后期發展為陳舊性損傷。體育運動者比較常見的陳舊性再次損傷有關節炎、滑膜炎、網球肘等。尤其是受訓者在突發性運動損傷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就接受高強度的訓練,更容易導致二次傷害。以腳踝扭傷為例,受訓者的踝關節在一次意外中扭傷,關節的組織會變硬,使受訓者活動受阻,但在恢復后期沒有明顯的痛感,就導致受訓者產生一種自己可以繼續接受高強度訓練的錯覺,使肌肉組織和關節組織的恢復不充分,容易造成二次損傷,甚至留下后遺癥。
訓練符合強度因項目的運動量以及個人體質而異,其制定必須符合人體素質情況。因為這項運動損傷指標相對來說比較難以控制,而且,訓練負荷低于標準,可能會達不到訓練的預期效果,訓練強度高于標準,可能會欲速而不達,造成人員損傷,造成嚴重的反效果。所以在開展訓練時,教練應該對受訓者的各項人體機能展開深入調查,分別對受訓者的耐力、爆發力、關節承重力等設置簡單的測試,以獲取關于受訓者身體機能的相關數據,再結合項目的相關訓練標準,合理調整,為個人量身打造科學合理的訓練方案,確定恰到好處的訓練負荷。在此過程中,教練還應該重點關注受訓者的既往病史以及陳舊性損傷情況,適當地、有針對性地降低訓練強度,避免受訓者在運動過程中舊疾復發。而且,教練應該實時觀察受訓者的訓練狀態,將其作為調整訓練負荷的一項重要參數。具體來說,如果上一次訓練負荷強度相對來說偏高,那么就應該尤其注意受訓者本次訓練中是否在狀態,如果不在,應該降低訓練負荷,給受訓者一段休養生息的時間,避免其身體透支。
不同體育項目的訓練方式存在本質性的差異,因此,必須就受訓者的具體訓練項目制定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案。在實際訓練中,除了常規專業訓練外,應該著重有針對性的準備活動以及輔助訓練。一般情況下,突發性運動損傷大多都是由于熱身活動不充分,因此科學合理的熱身活動設計可以有效規避這種運動損傷。而在正式訓練過程中,盡管會刻意避開陳舊性損傷受訓者的歷史損傷部位,但是仍舊應該開展有針對性的恢復訓練,幫助其增強自我恢復與自我調節能力。
歸根結底,運動防護工作是否能真正落實到位取決于受訓者的自身防護意識。這就需要對受訓者定期開展心理輔導工作,既不要讓受訓者對訓練成效操之過急,過度訓練,也不要讓受訓者盲目自信,在訓練過程中不加防范,盡可能規避各類損傷威脅。具體來說,教練既要給受訓者提供心理上的支持與鼓勵,為受訓者完成各項訓練指標提供信心,幫助受訓者樹立理想的預期標準,也要結合受訓者的實際訓練情況,引領受訓者去認識自己身體的實際體能狀態。也就是說,在平時的每一次訓練中,都需要要求受訓者有意識地去觀察自身體能的變化情況,身體出現任何不適都應該及時提出中止訓練,讓受訓者觀察總結自身的體能臨界點,以自身的身體健康為前提開展項目訓練。
綜上所述,在體育運動訓練中,應該根據受訓者的身體素質以及既往損傷史制定科學合理的訓練負荷強度,注重準備活動和恢復練習,對受訓者的安全防護意識開展積極的引領,盡可能規避各種運動損傷事故的發生,提高訓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