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家齊
【摘要】課程改革是對基礎教育領域進行全面的創新轉型升級,對推動素質教育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今,十余年過去了,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一路高歌猛進,但由于學科知識立場和傳統教學樣態的固化,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改革依舊停留在表層知識環節,難以逃脫課堂內化程度不夠的束縛。
【關鍵詞】核心素養;教學轉型;高中政治
現如今思想政治課課程改革的車輪滾滾向前,無時無刻不在推動著思想政治課教學樣態轉型創新,“核心素養”的出現為“教”與“學”的和諧高效找到了有力的支點。高校應構筑以核心素養作為培育主線,以活動型課程為框架,以實踐活動為基礎,以議題式設置為形態的新型思想政治課堂。要想學生對思想政治學科真正地感興趣,就要實打實地推動思想政治課堂真正地高效運轉起來,讓學生在案例情境中、在社會實踐中真正地學會轉化知識的能力。如何讓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切切實實地根植于學生的素質教育,切切實實地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樣態的創新轉型?這是一個亟需深入思考探索研究的問題。
一、反思: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學樣態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化時代的不斷深入,學生群體也在日益變化。當今學生群體所面對的是一個高速發展、多變的新時代,傳統的教學模式早已無法滿足在新時代中成長起來的學生群體。豐富多彩的多元化課堂教學樣態是順應新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課堂,是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教師主要作為課堂教學中的知識傳授者,是課堂教學中的供給側;而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中的知識接收者,是課堂教學中的需求側。需求側隨著新時代發展在不停地改變,面對供需矛盾的不斷增長,作為供需關系中的供給側勢必要進行改革。
(一)亟待解決的教學矛盾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常態往往是以知識內容、完成作業、面對考試為主,教師的講授常態往往是以考綱要求、應試方式、講授知識為主。這樣的課堂樣態與要在核心素養背景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存在許多矛盾,而矛盾的中心點就落在了“教”與“學”的矛盾上。比如,在課堂教學中,由于師生缺乏溝通造成教師教學熱情低下,學生學習熱情不足,進而加劇師生沖突與教學關系的對立;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晦澀難懂,缺乏實操性,對學生本身缺少關注,導致學生純粹地為了學知識而背知識等。這些矛盾都說明了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樣態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教學改革和課堂轉型的核心是“人”,學生能理解學習內容,能構建知識體系,能提升學習能力,能形成學習思維才是課改的關鍵所在[1]。
(二)沒有完全遵從學生發展的規律
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側重于學生對知識體系的理論學習,學生對于課程最常使用的學習方法就是背誦記憶,教師對于課程最常使用的講授方式就是在書上為學生標注出重點及需要背誦的內容。這樣的課堂模式對于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課的應試成績會有所幫助,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就喪失了思想政治課程的實效性和政治教育性,致使思想政治課成為一門背誦課。在知識目標優先的傳統理念下,忽略了思想政治課教學更為重要的目標,即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思辨分析能力與價值觀念。
當獲得分數重于理解知識成為普遍認知,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一定會偏離其原有的軌道?;A教育最關鍵的功能就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學生成長和發展的規律,而不是一味地灌輸填鴨。新課標關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明確提出實際上是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思想政治課教學樣態的創新轉型指出了更明確、更具體的方向。
(三)沒有完全融入時代發展
大數據是如今信息時代最顯著的特征,更是意味著世界在以超出我們想象的速度變化著。我們的思想、觀念、認知、信息等都在不斷受到沖擊和顛覆。21世紀的學生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才能適應時代變革的要求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先立德,再樹人”是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要遵循的最根本的教學理念,重點突出“先德育,重能力”的思路,堅持以培育核心素養為導向。因此,顛覆傳統課堂教學樣態,更新教師、學生、家長、學校對于思想政治課的舊觀念、舊思維, 是加速思政課堂教學樣態創新轉型的關鍵。當前,守舊的知識學科立場和傳統的教學樣態模式仍舊是思想政治課堂完全融入新時代發展的絆腳石,思政教師觀念的轉變與對新時代思政課堂教學樣態的接受程度和探索程度是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樣態轉型的重要保障。
二、分析:思想政治課教學樣態創新轉型的驅動力
新的課程改革更加強調課堂教學要轉向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學習主體,教師是課堂教學中的教學主體。在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真正實現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這兩個課堂教學雙主體的和諧統一,就必須在新課程理念下,尤其是核心素養視域下,優化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學樣態。
(一)教學樣態轉型的基礎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八次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動我國基礎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前進,國家始終堅持進行課程改革的原因在于育人的目標要充分體現每個時代自身鮮明的要求。這項系統的工程貫穿著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成長,主要是為了改變在課堂教與學的過程中存在的機械性訓練、過于強調被動學習等不符合新時代學生全面發展的現狀。2018年初,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使學科核心素養更加凝練,教學內容更加新穎,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不斷增強指導性,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能夠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追夢者和圓夢人。
對于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樣態的創新轉型來說,最外化的表現就是革新思想政治課堂的教學方式,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追根溯源則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不斷驅動學生轉變思維方式。政治性、特殊性是思想政治課最鮮明的特點,課堂教學樣態更應緊跟新時代的發展步伐,緊跟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脈絡,緊緊抓住思想政治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
(二)教學樣態轉型的關鍵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边@些要求像燈塔一樣為新時代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照亮了前行的道路,這條路就是要高度重視人本身的發展和精神成長問題。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核心精神是關懷人的精神狀態、增強人的精神品質以及提升人的精神境界[2]。
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必須準確地轉變到人性關懷的方向上來,把“人性”這一精神主線放在教學全程的首要地位,發揮其重要作用。加深實踐活動這一基礎教育,重點突出培育核心素養這條主線,著力構建活動型課程框架,突出設置議題式形態的嶄新課程標準,精神主線不能偏離人性,逐步沖破傳統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樣態的牢籠。
(三)教學樣態轉型的保障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時代,對全國教師提出的重大要求,強調廣大教師既要做好“大先生”又要做好“教書匠”。教育的過程其實就是塑造人的過程,擁有著優良職業素養的教師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學生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構筑精彩高效的思想政治課堂更得益于擁有扎實社會科學人文素養的教師。在新時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對多元化教學的需求、對更多新知的渴望等轉變對教師的知識儲備、基礎技能等更高要求,廣大教師要為中華民族的“追夢者和圓夢人”筑基固本。教師群體持續不斷地進行更新升級與新鮮血液的注入,新的群體有活力,有夢想,有激情,有擔當,有能力,有想法,注定為課堂教學樣態的轉型續寫新的篇章。
三、探究:思想政治課教學樣態轉型的策略
不斷探索如何構建以實踐活動為基礎,突出培育核心素養這條主線,著力構建活動型課程框架,設置議題式形態的嶄新思政課堂,是把握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大力推動素質教育縱向發展,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有力抓手。
(一)圍繞議題,著力于活動型課堂的建立
思想政治課程是綜合性、活動型的學科課程,其綜合性主要體現在內容上,其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性質則主要體現在教學設計環節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設計是思想政治課程實施的關鍵環節。
在基于課程標準與學情,確定教學目標后,教師首先要處理教材,將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其次要創編學習材料,使教學內容變為更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最后要使內容活動化,將學習內容融合在活動內容之中。圍繞“中心議題”拓寬活動設計的方方面面,并將其貫穿于教學始終,包括啟示性、創新性的思考問題的情境,運用自主合作、整合資料的策略與方法,將重點與思維導圖相融合等形式,為學生創造表達和探究問題的機會,進而使思政課活動真正成為承載思政課程知識內容的嶄新平臺和基本方式。
(二)案例升級,打造情境創設的綜合性課堂
思想政治課是一個高度整合了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方面內容的課堂,從概念、原理再到方法論,逐步、漸進地從多角度、多層次培養學生圍繞有關主題的分析能力,并提出相對應的解決辦法。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問題、現象或事物本身出發,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相互聯系,將相同、相異、相似的內容進行比較,構建一個屬于思想政治課堂的相關知識網絡,培養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
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提升不是一個激進的過程,想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素質,必須從創新教學模式出發,將課堂由“教師為主”向“學生為主”轉變,堅持自主合作、以學定教、多學少教,創設一個和諧、富有創造力的特色課堂,才能一步一步將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培養起來。綜合性的教學要以案例為載體多方面拓展思維,不能僅僅著眼于同一課程模塊的內容,要不斷開闊學生眼界,多綜合其他學科核心素養要素,還要緊緊握住同一學科核心素養的主線要求。選擇的案例應能夠很好地服務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彰顯現實生活,便于闡述、討論與拓展,要選擇有利于教學方法的、能夠充當組織教學的必要環節的、具有鮮明特點的案例。
(三)內外結合,加強社會實踐活動的大課堂
注重社會實踐活動是思想政治課程的一大傳統,純知識和概念的灌輸現象仍無法根除?;顒有蛯W科課程的設計使“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顯得更加重要。重點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等學科核心素養,要從實際出發,突出“實踐性”教學,把馬克思主義系列理論的重要議題轉化為“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社會活動。既要有機地聯系學科知識與生活、社會和現實情境,又要緊緊把握住課程內容中凝練出的主題,組織學生參與“認識社會、了解社會、貼近社會”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新時代青年學生的視角,審視變革下的中國。
【參考文獻】
[1]尹蕾,貢和法.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思政課教學樣態的轉型[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6(12):51-53.
[2]張聰.新時代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人性回歸與重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8(03):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