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


【摘 要】目的:分析硫辛酸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及其對患者神經傳導速度的影響。方法:抽取在2016年9月-2018年9月間因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而在我院進行治療的80例患者作為本研究的被選取對象,為方便研究的進行將所有被選取對象分為觀察組(40例)與參照組(40例)兩組,其中參照組被選取對象應用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患者則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硫酸鋅,比較兩組被被選取對象的臨床治療效果及治療后的神經傳導速度差異情況。結果:通過統計學軟件驗證并比較兩組被選取對象的臨床治療效果及神經傳導速度發現,觀察組40例被選取對象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參照組,P﹤0.05;且觀察組被選取對象治療后的神經傳導速度也要優于參照組,P﹤0.05。結論: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應用硫辛酸,患者的正中神經和腓神經傳導速度均得到了顯著的改善,治療效果優秀,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硫辛酸;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神經傳導速度;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58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2-0-01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一種較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患者會出現感覺異常、腹脹、對稱性疼痛和麻木等臨床癥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會造成較嚴重的影響[1]。因此,為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治療,改善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本文將通過分組比較的方式探究硫辛酸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的應用效果,希望能夠為我國廣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治療提供些許的幫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因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在我院進行治療的80例患者作為本研究的被選取對象,為方便研究的進行本文采用數字隨機表法將所有被選取對象分為觀察組(40例)與參照組(40例)兩組。參照組中,男24例(60.00%)、女16例(40例);年齡52-79歲,平均年齡(65.73±13.27)歲;糖尿病病程7-18年,平均病程(13.84±4.16)年。觀察組中,男23例(57.50%)、女17例(42.50%);年齡51-79歲,平均年齡(65.44±13.63)歲;糖尿病病程7-18年,平均病程(13.84±4.16)年。兩組患者各項基礎資料的差異經統計學軟件驗證發現無意義,P﹥0.05,符合本研究的比較標準。
1.2 方法 所有被選取對象在同意參與此項研究后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根據醫囑進行降糖藥物的適應,以控制血糖。予以參照組40例被選取對象甲鈷胺膠囊0.5mg口服治療,一日三次,五天一療程,共治療三個療程。
觀察組40例被選取對象則在參照組的基礎上應用注射用硫辛酸靜脈滴注治療,藥物劑量為24ml硫辛酸+250ml生理鹽水,每日1次,具體劑量可根據患者病情進行適當的調整,兩周一療程,共治療一個療程。
1.3 評定標準 根據患者肢體感覺及神經反射狀態對兩組被選取對象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定,該標準將所有被選取對象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種。在兩組被選取對象治療15天后,均采用肌電圖儀對患者正中神經和腓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進行檢測,檢測結果記錄整理后輸入統計學軟件驗證并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 23.0對兩組被選取對象的治療有效率和神經傳導速度進行驗證,利用%表示患者治療有效率,以()表示患者的平均正中神經和腓神經的SNCV和MNCV數據,利用n(組員例數)、%(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表達計數資料,P﹤0.05表示組間差異有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治療有效率組間對比
將兩組被選取對象的臨床療效數據納入統計學軟件驗證后發現,觀察組40例被選取對象的臨床治療有效率要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1)
2.2 患者治療后神經傳導速度組間比較
通過統計學軟件驗證兩組被選取對象的神經傳導速度數據發現,觀察組40例患者治療后的神經傳導速度數據顯著優于參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作為一種較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先進醫學尚未徹底明切其發病機制。但有研究表明,氧化應激的損傷是導致該癥狀出現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有效的抑制氧化應激損傷就成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重要的條件。硫辛酸是一種類似維他命的線粒體輔酶,屬于B族維生素中的一類化合物,具有降低神經組織脂質過氧化、抑制蛋白質糖基化、改善氧化應激狀況、減輕氧化應激對神經組織的破壞、促進神經生長因子的恢復、抑制醛糖還原酶活性和促進神經纖維再生等作用。臨床研究發現,利用硫辛酸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治療,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得到了顯著的改善,治療效果顯著。這一研究結果與本研究一致。
參考文獻
侯紹明.甲鈷胺和硫辛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效果及作用機制[J].中國處方藥,2017,15(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