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
摘?要:學習不僅意味著接受新知識,而且還意味著在理解錯誤的基礎上糾正錯誤。進入高中階段,抽象和復雜的數學知識的難度又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它要求學生具有很高的思維能力,并且學生經常發現很難學習高中數學。反思性學習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本文將闡述如何在高中數學學習中應用反思性學習。
關鍵詞:反思?實踐?高中數學
一、引言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反思性學習是指通過在學習過程中的不斷自我反思來進行學習。高中數學學習本身就很抽象,探索活動時也需要嚴格的推理。高中時代的學生正處于思維的發展階段。許多內容豐富的學生僅在一堂課中無法理解知識的要點,因此您需要通過不斷地反思和練習來形成自己的數學思維模式。
二、學生學習數學的狀態
如今,許多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非常依賴其他人。當他們遇到自己沒有遇到的問題時,第一反應不是獨立思考,而是尋求老師或同學的幫助。許多學生無法進行長期的數學學習,但是他們并沒有考慮自己的數學學習方式。其中一些人總是充滿信心和希望。面對不滿意的考試成績,信心受到打擊,然后他們開始求助于他人。一些學生認為“數學深不可測,不是學習數學的材料”。
三、反思性學習方式的意義
(一)推動素質教育的落實
隨著教育政策的不斷改革,素質教育的實施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這也對高中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數學教師在熟悉教學大綱的前提下,還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指導作用,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邏輯和抽象思維。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反思性學習,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學習知識,使學生具備獨立學習和生活實踐的能力,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促進和實施素質教育。
(二)幫助學生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抽象思維和邏輯能力是高中數學學習的重中之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不僅要注重知識的拓展和延伸,還要加強對知識的鞏固理解。在高中數學學習過程中,反思性學習可以使學生明確抽象邏輯和邏輯思維的不足,輔以針對性的不同訓練,提高自身的不足之處,避免數學學習中的思維方向錯誤。
四、反思性學習的實踐方法
(一)引入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
高中數學反思性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來引導學生在反思過程中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選擇適合自身的反思方法。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反思性學習的發展需要經歷一定的階段。在培養學生反思性學習思維的過程中,學生應該遵循認知規律并受到引導,這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還必須掌握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更有效地進行反思性學習。
(二)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反思習慣
數學是一門思維和邏輯嚴謹的學科。高中數學不同于以往的數學,它有更抽象的語言和更嚴謹的思路,這使得很多學生進入高中后感到困惑和茫然。反思性教學本身就是一種自我批評,更容易加劇學生內心的痛苦。因此,必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恐懼心理。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可以通過分層教學的方法來實現,給“學困生”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們培養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心;對于基礎好的學生,給出一些需要更強思維邏輯的問題,這樣學生在挑戰困難后會更加熱愛數學。在教學《投影與直觀圖》時可以帶足球、魔方以及不規則體的藝術品等到課堂中。先讓同學通過自己觀察,作出這些物體的直觀圖和投影圖,然后再通過把教室窗簾拉上,遮光后用固定光束照到物體上,清楚地反映投影圖,讓同學在實踐中體會投影的道理,掌握投影圖的做法。
(三)通過解題教學暴露問題,進行反思示范
反思性教學研究的重點在于問題解決教學。學生需要依靠數學知識通過直接的思維習慣來解決問題。問題解決教學所依賴的思維習慣需要通過在黑板上回答問題的過程與學生互動,加深學生的理解。反思是問題解決教學中最有利的思維習慣,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師效用的影響和課時的限制,許多教師只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更不用說反思了。問題解決是數學知識認知的載體,反思的意義只有通過學生的理解才能實現。然而,問題解決課程的教學只是為學生提供思路的一個很好的示范。在講授《排列與組合》一課中,教師在講解例題時,“三個人每兩個人握手,一共需要握手3次,三個不同的數字卻可以排列出6個數字,這是為什么”的題目講解時,需要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分析,握手沒有順序可分,數字排列結果因順序不同而異。這是一道很簡單的例題,在講解時學生甚至會覺得這不屬于高中數學的層次,實際上排列組合的課程本就是簡單的有序組合和無序組合,通過例題引導,樹立學生信心。
五、結語
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學習是一個通過不斷反思和回顧現有知識來探索新知識或掌握新思維方式的過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反思性學習來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養成良好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總結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丁新梅.高中數學反思性學習的現狀調查與改進策略[J].名師在線,2018(20):8—9.
[2]朱建國.如何落實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J].江蘇教育,2018(5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