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好德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類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自然環境與社會的發展逐漸形成對立化,在較多歷史事件中,人類對于自然環境造成了較多的不良影響,生態史觀的形成也較為重要。在歷史教學中,學生不僅僅要了解歷史事件發生原因以及發展過程等,還需將生態史觀融入歷史課堂中,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
關鍵詞:生態史觀?歷史教學?運用
生態史觀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較為重要,可以樹立學生良好的文明生態史觀,歷史告訴我們生態環境的變遷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讓學生認識到環境的客觀性和人與自然的協調性,重視學生進行生態史的教學,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一、生態史觀應用目的
生態史觀是人類歷史流變中人與自然、社會系統與自然系統的關系,是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總結人類處理與自然關系的歷史經驗與歷史教學,評估歷史流變中人類的活動,維護社會系統與自然系統的動態平衡。生態史觀的應用可引導年青一代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自覺養成生態環保意識。
二、發揮學科綜合作用
歷史學科對于其他學科相關知識和滲透,及時照顧歷史學科本身具有的綜合性和特點,又能幫助學生積累廣博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運用能力。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加強歷史事實的具體性,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反映歷史上一定時代的人的思想意識和社會生活的面貌,從而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生態史觀。中國歷史上的環境問題主要是自然生態環境的退化和惡化,其中有地質地貌自然運動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人類活動,特別是農業生產活動擴大而引起的。中國人口與環境發展的相互影響歷史久遠,年代越早人們對環境的影響越小,相反環境對人口增長的制約力量越強,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人類干預自然環境的增強,規模擴大,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日益顯著,導致人口與環境關系逐步陷入惡性循環中。歷史上生態環境質量惡化的主要原因還是人口較多或人口增長較快,人類對自然生態規律缺乏認知,對自然資源只知一味地索取,不知如何對環境進行保護。在各個學科的學習上,可滲透相關的生態史觀,讓學生對其進行正確的認識,從而自覺養成生態保護意識。
利用政治課中學過的時事、新聞等來為歷史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可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其效果也較為顯著,通過對學生的提問,讓學生發表對于事件的看法和觀點,在積極探索思維的情況下,還能強化歷史情感,促進學生的思維向深刻性和廣闊性的方向發展,發揮學科綜合作用,更加細致地面對生態史學的相關知識,不斷提高學生對于信息的敏感程度。歷史與地理的結合,讓知識貫通,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并且可以開拓學生思維,例如“農耕文明時代”中,尊重文明的多樣性就是尊重人類自己的歷史,學習有關知識,掌握某種重要的歷史道理,認識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空間或不同地域中的不同表現,將地理學和歷史學核心概念相綜合的體現。中國古代農本思想對生態環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資源進一步開發,圍湖造田、向山要田加劇了水土流失,對生態平衡有所影響,古人已經認識到農業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但在一定程度上無法超越當時人類對自然界認識水平的限制,缺乏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具體措施??颇康恼夏茉谝欢ǔ潭壬细纳茖W生對于生態環境的認識,讓學生意識到生態環境對于歷史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
三、長期滲透生態史觀
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逐漸在教學課程中滲透生態史觀,例如在“工業革命”教學中,為學生講解工業革命是技術發展的突破,其核心發明是瓦特的蒸汽機,因此引導出工業革命的同時也是利用能源的革命,并且伴隨著生產技術的重大變革。與此同時工業革命對環境帶來了負面影響,導致自然環境惡化,氣候變暖,影響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讓學生意識到生態環境對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影響作用,歷史教學內容中有較多知識可以反映自然環境對人類歷史發展進步的影響,歷史教師可在教學中充分挖掘知識中蘊含的環境因素,例如黃河流域、兩河流域之所以會成為人類文明的發源地,與地理環境條件的優越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向學生滲透自然環境的重要性,讓其有意識地了解生態史觀。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得知歷史上許多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件,培養學生對環境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感。
歷史教師也可在歷史課堂外增設課外活動,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生態環境意識,使課堂有效的延伸,加強學生對于生態史觀的教育,通過課外活動的開展,學生可以親身體會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實踐中進行分析與總結,例如歷史教師在課堂上可布置相關生態史學的任務,讓學生根據任務要求展示自己的成果,與此同時可提高學生的表達和分析能力,促進生態史觀意識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李旭蘭,韓玉萍.生態史觀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滲透[J].考試周刊,2018(85):137.